
亦作“ 前門去虎,後門進狼 ”。比喻一害剛去,又來一害。 明 李贽 《史綱評要·周紀·顯王》:“前門拒虎,後門進狼,未知是禍是福。”《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拟抵制禁例策》:“且如 英 、 法 、 德 、 日 諸國之商,轉運以謀利,其辦 美 貨而至 中國 者亦不少也,不於用物嚴其禁,正如前門拒虎,後門進狼,終未有達其目的之一日。” 郭沫若 《反正前後》第二篇二:“你想,那樣多的草莽英雄又闖進了 成都 城,這不正是‘前門去虎,後門進狼’?”
“前門拒虎,後門進狼”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比喻剛解決一個危機或趕走一個敵人,又面臨新的威脅或災禍,強調禍患接踵而至的困境。例如,在解決外部問題後,内部可能産生新的隱患(類似“虎去狼來”)。
元代起源
最早見于元·趙雪航《評史》,原句為:“窦氏雖除,而寺人之權從茲盛矣!諺曰:‘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明代引用
明·李贽在《史綱評要·周紀》中引用并擴展:“秦敗三晉之師于石門……前門拒虎,後門進狼,未知是禍是福。”。
該成語的英文翻譯為:“to beat a tiger from the front door, only to have a wolf come in at the back”,保留了原意的連貫性。使用時需注意語境,避免與非連續性問題混淆。
這個成語的意思是比喻一種情況或策略,當面臨兩個不利的選擇時,選擇看似安全的一方,結果卻可能導緻更加危險的後果。
拆分部首和筆畫:
來源:
《前門拒虎,後門進狼》這個成語的出處與其源遠流長的故事有關。相傳在古代的一座村莊裡,有一戶人家家很富裕,門前放着兩塊大石頭,一塊石頭上刻着“前門”,另一塊刻着“後門”。村莊的人們來拜訪時,看到前門上刻有“拒虎”三個字,會感到很安心。但是,有一天,一隻老虎出現在村莊周邊,門前的石碑無法拒絕老虎的入侵。
後門上刻有“進狼”三個字,讓人們認為後門可以進入來自北方的狼,狼并不威脅人的安全,反而會過來必須隨身攜帶的草藥的醫師來到家中。因此,後門成為了大家進出家門的首選。但是後來村莊人們發現,後門通向的是一片荒涼的沙漠,那裡早已被大量的狼群所占據,等待着他們。
繁體字:
《前門拒虎,後門進狼》
古時候漢字寫法:
《前門拒虎,後門進狼》這個成語的古代漢字寫法會有一些變化,但意思和現代漢字一緻。
例句:
在面臨兩個選擇時,我們應該慎重考慮,避免陷入《前門拒虎,後門進狼》的局面。
組詞:
前門、前門拒虎、後門、後門進狼、拒虎、進狼
近義詞:
選擇困難、兩害相權取其輕、夾在兩山之間
反義詞:
明知故犯、兩全其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