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帝王春日郊祭用的土台。 漢 劉桢 《黎陽山賦》:“南蔭 黃河 ,左覆 金城 。青壇承祀,高碑頌靈。” 南朝 陳 張正見 《從籍田應衡陽王教作詩》之三:“草發青壇外,花飛蒼玉前。” 唐 徐彥伯 《奉和幸新豐溫泉宮應制》:“青壇環玉甃,紅礎鑠金光。”一本作“ 青坻 ”。
關于“青壇”的詞義解釋,綜合不同文獻和語境,主要存在以下兩種含義:
基本含義
指古代帝王在春季舉行郊外祭祀儀式時使用的土築祭壇,象征對天地自然的敬奉。例如南朝陳代張正見詩句“草發青壇外,花飛蒼玉前”便描繪了祭祀場景。
文獻依據
漢代劉桢《黎陽山賦》、唐代徐彥伯《奉和幸新豐溫泉宮應制》等作品中均有提及,說明此用法具有曆史延續性。
宗教語境
在道教經典中,“青壇”代指道教祭祀的壇場,常與“紫微”“金阙”等詞并列,體現其在宗教儀軌中的神聖性。例如《太上靈寶淨明洞神上品經》提到“紫微青壇”為重要祭祀區域。
實際應用
南朝陶弘景《許長史舊館壇碑》記載“東位青壇,西表素塔”,表明道教建築布局中青壇的具體位置。
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三洞修道儀》《陶隱居集》等道教典籍,或漢唐時期的祭祀類史料。
《青壇》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青色的祭壇。它指的是一種古代祭祀時使用的壇子,一般以青色為主。青壇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與祭祀活動密切相關的象征之一。
《青壇》的拆分部首是青聲部,它的構成是由兩個獨立的部分組合而成。其中“青”部取自青色的意思,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而“壇”部則表示壇子,是一個常見的漢字部首以及一個獨立的漢字。
按照筆畫的計算,《青壇》一共由11畫組成,其中“青”部有8畫,“壇”部有3畫。
《青壇》一詞的來源可能與古代祭祀習俗有關,祭祀儀式中常使用青色的壇子進行祭祀。這個詞在古代經典文獻中也有出現,如《詩經·盂方》中就有“壇匏簠簋,惟君是母”這句詩句。
繁體字中,《青壇》的寫法與簡體字完全一緻,沒有任何區别。
在古時候,寫《青壇》這個詞時可能和現代有些差别。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存在着一定的演變和變化。然而,《青壇》的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寫法相差不大,在形狀和結構上基本一緻。
以下是幾個使用《青壇》的例句:
組詞:祭壇、石壇、圜壇、壇子、宮壇、磚壇。
近義詞:祭壇、供台、古壇。
反義詞:城、屋、室、堂。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