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天讨的意思、天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天讨的解釋

上天的懲治。《書·臯陶谟》:“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後以王師征伐為“天讨”,意謂禀承天意而行。《後漢書·光武帝紀贊》:“神旌乃顧,遞行天讨。” 唐 楊炯 《青州刺史齊貞公宇文公神道碑》:“ 魯 伯禽 始得征伐, 周穆王 遂行天讨。”《封神演義》第六七回:“今大王行弔民伐罪之師,正代天以彰天讨,救民于水火。” 清 陳夢雷 《題甯海将軍白沙受降圖》詩:“天讨原無敵,王師自有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天讨”是一個漢語詞彙,源自古代文獻,常用于描述上天的懲罰或天譴,強調一種超自然的正義裁決。從漢語詞典角度解釋,其核心含義指代上天對人間罪惡的懲治,體現了傳統中國文化中“天人感應”的觀念。以下從詞義、用法和相關背景進行詳細闡述。

一、詞義解析

“天讨”由“天”(指上天或自然界)和“讨”(意為征伐、懲治)組合而成,整體意指上天對不義行為的懲戒。在權威詞典中,該詞被定義為“上天的懲罰”,常用于形容自然災害、社會動蕩等被視為天意報應的現象。例如,在曆史語境中,王朝更疊或重大災禍常被解釋為“天讨”,以警示人類遵守道德規範。這個詞強調被動承受,而非主動行為,體現了古人對宇宙秩序的敬畏。

二、用法與例句

“天讨”多用于書面語或成語中,常見于曆史典籍和文學作品。其用法往往帶有警示或道德教化意味,例如:

三、詞源與背景

“天讨”的詞源可追溯至先秦典籍,如《尚書》中“天讨有罪”的記載,反映了儒家“天命”思想。它融入道家“天道”概念,成為中華文化中“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象征。在曆史演變中,該詞常用于解釋王朝興衰,如明朝滅亡常被歸因于“天讨”,以強化統治合法性。

四、權威參考

為提升内容可信度,以下引用權威漢語詞典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天讨”是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一、基本釋義

“天讨”指上天的懲治,源自《尚書·臯陶谟》中“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的記載。古代認為天象或自然規律與人類行為相關,惡行會招緻天降懲罰,如《後漢書》中“遞行天讨”即指代順應天意的征伐行動。

二、内涵演變

  1. 宗教與倫理色彩
    最初與“天命”思想關聯,體現“天人感應”觀念,認為統治者征伐是執行天意(如《封神演義》中“代天以彰天讨”)。
  2. 引申為正義的裁決
    後泛指對惡行的譴責,如現代用法中可比喻社會對不義行為的集體聲讨。

三、用法示例

四、争議與補充

部分文獻(如)提到“天讨”可指自然災害,但此說法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為引申或文學化表達。主流解釋仍以《尚書》及史書注解為準。


如需更深入的曆史用例或語義分析,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

别人正在浏覽...

稗秕八面圓通才子佳人怅然若失稱服誠惶誠恐大竈點留嫡親放倒封畔荴露高晏歌奏公然冠年桂華鼓筴涵忍回席隳形假公濟私禁條瘠貧舉措不當曠逸闌得馬程馬架子梅信勉勖迷迷惑惑納貢傍偟剖訴七寶欽産契契秋兔毫渠道裙襕橤橤生公石四末肆閲算來隨風倒孫友太陽帽攤簧袒右通明天頭牛外場人無佛處稱尊夏播相倍項鍊消削系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