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即鼓。《楚辭·九歌·國殇》:“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淮南子·氾論訓》:“撞大鐘,擊鳴鼓,奏《鹹池》,揚幹戚。”
(2).擊鼓。 三國 魏 曹植 《洛神賦》:“ 馮夷 鳴鼓, 女媧 清歌。” 唐 劉禹錫 《同樂天和微之深春好》之七:“盜息無鳴鼓,朝迴自走車。” 宋 徐竟 《高麗圖經·禮成港》:“舟側欲傾,人大恐懼,即鳴鼓招衆。”
(3).借指聲讨。 宋 周密 《齊東野語·作邑啟事》:“每嗟民力,至叔世而張弓;欲竭吏能,恐聖門之鳴鼓。” 宋 葉適 《兵部尚書蔡公墓志銘》:“昔 子産 增賦, 渾罕 緻譏, 冉有 倍粟, 仲尼 鳴鼓;蓋據末反本之難也。”參見“ 鳴鼓而攻 ”。
“鳴鼓”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作為名詞:指“鼓”本身
常見于古代文獻,如《楚辭·九歌·國殇》中“援玉枹兮擊鳴鼓”,這裡的“鳴鼓”即指用于戰場指揮的鼓具。
作為動詞:擊鼓的動作
例如《洛神賦》中“馮夷鳴鼓”,指擊鼓發出聲響。古代戰争中,擊鼓常用于傳遞進攻信號(如《史記》中項羽鳴鼓激勵士氣)。
引申為“聲讨”
如宋代周密《齊東野語》提到“聖門之鳴鼓”,借擊鼓代指公開譴責或批判。
“鳴鼓而攻”出自《論語·先進》,原指擊鼓公開讨伐,後演變為對錯誤行為的集體譴責。例如:“深圳梧桐山建文化園遭網民鳴鼓而攻”。
如需更詳細的古文例證或現代用法,可參考《漢典》《查字典》等來源(見、2、5)。
《鳴鼓》是一個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拆分部首分别是“鳥”和“音”,總共有兩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人們經常使用鳴鼓來傳達信息或者表示喜慶的場合。因此,"鳴鼓"這個詞也逐漸形成了指代節日、慶祝和歡樂的意義。
在繁體字中,“鳴鼓”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相同,沒有太多差異。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 "鳴鼓"的寫法也有一些變化。根據《康熙字典》的記載,古時候有些人會用“鳴”字和“鼓”字的古體寫法,但整體意義并無差異。
以下是一些使用"鳴鼓"的例句:
1. 演出在鳴鼓的歡樂聲中拉開了帷幕。
2. 今天是國慶節,大街上到處都傳來了鳴鼓的聲音。
組詞:鳴炮、鳴笛、鼓聲、鼓樂
近義詞:擊鼓、敲鼓、打鼓
反義詞:無鼓、閉鼓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