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布天空定時出現的恒星。《公羊傳·莊公七年》:“恒星者何?列星也。” 何休 注:“恒,常也,常以時列見。” 漢 袁康 《越絕書·外傳記越地傳》:“觀其鈲,爛如列星之行。” 明 何大複 《織女賦》:“步列星之文履兮,纚素霞以為裳。” 清 顧大申 《飲太白酒樓醉後走筆成篇》詩:“摘取列星當酒錢,斟酌海水常不乾。”
“列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天空中規律排列、定時出現的恒星。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列星”指羅布于天空、按固定周期出現的恒星,強調其排列的規律性和時序性。
“列星”兼具天文規律性與文學意象,既描述實際星象,也用于比喻性表達。需注意其與“列宿”(二十八宿)的區别,後者特指具體星群。
《列星》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表示“列舉衆多的星星”或者“排列整齊的星星”。這個詞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列”和“星”。
拆分部首:列(刀)+ 星(日)
拆分筆畫:列(7畫)+ 星(9畫)
《列星》一詞的來源較為普遍,沒有固定的文獻記載。它是根據漢字的意義和音義搭配而形成的一個詞語。中文中經常使用具有象征意義的漢字來形容事物,所以,《列星》很有可能是在古代用來形容星星列舉或排列整齊的說法。
繁體形式:列星
古時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列星》的古時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較大變動。
1. 夜空中數不盡的星星閃爍着,仿佛是一場盛大的列星盛宴。
2. 把這些星星排列整齊,就像是天空中一顆顆美麗的列星。
1. 列表:指按照一定次序列出整理好的項目或事項。
2. 星系:指由衆多星體組成的天文系統。
星辰、星宿、繁星
星空、星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