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受民的意思、受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受民的解释

天帝所授之民。封建帝王将其统治之民视为天赐。《书·洛诰》:“诞保 文 、 武 受民,乱为四辅。” 王国维 《观堂集林·洛诰解》:“受民,谓所受於天之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受民是古汉语词汇,现多用于文献研究或特定语境,其核心含义指承受天命而治理的百姓,强调统治者与民众之间的天命关联。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核心释义

  1. “受”的本义

    源自《说文解字》:“受,相付也”,指接受、承受。在政治语境中引申为承受天命,如《尚书·周书》载“皇天上帝,改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惟王受命”,强调君王受天命统治。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中华书局;《尚书·召诰》)

  2. “民”的指向

    “民”即百姓,特指被统治者管辖的民众。《孟子·尽心》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民本思想。

  3. 合成词“受民”

    结合二者,“受民”指君王承受天命后所治理的民众,隐含“天授君权,君治万民”的统治合法性。例如《尚书·多方》载“天惟时求民主”,意为上天为民择主,君主受天命管理百姓。


二、词源与古籍用例


三、现代使用与关联概念

现代汉语中“受民”极少单独使用,但可关联以下概念:

  1. “受命”:常见于“受命于天”等表述,保留原始语境。
  2. “子民”:古时君王称百姓为“子民”,与“受民”的治理关系呼应。
  3. “天命观”:研究中国古代政治思想时,“受民”需置于“天命转移”“民本思想”框架中理解。

四、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17001-3):“受”字条释义“接受,承受”,引《尚书》《孟子》用例。
  2. 《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7119-5):“民”字条释为“百姓”,引先秦文献佐证。
  3. 《尚书译注》(李民,上海古籍出版社):对《梓材》《多方》篇中“受民”相关句的注解。

(注:因古籍原文无直接网络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读者可通过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核查原文。)


“受民”是承载中国古代天命观的政治术语,需结合“君权神授”“以民为本”的复合思想理解,现代使用多见于学术研究或历史文本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受民”是一个源自古代文献的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侧重,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受民”指天帝所授之民,即封建帝王将统治的民众视为天赐。这一概念源于《尚书·洛诰》中的记载,如“诞保文、武受民,乱为四辅”,王国维在《观堂集林·洛诰解》中进一步阐释为“所受於天之民”。该词反映了古代“君权神授”的思想,强调统治者对民众的合法性来自天命。


二、词源与历史背景

  1. 文献出处
    最早见于《尚书》,是周代统治者巩固政权合法性的表述。如《洛诰》中周公对成王的告诫,强调继承文王、武王所受的天命之民。
  2. 封建思想体现
    古代帝王通过“受民”概念,将民众归属与天意绑定,强化统治权威。

三、现代语境中的延伸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如)提出“受民”可形容受人民爱戴的领袖或公众人物,但这一用法未见于传统典籍,可能是基于字面义的引申或误读。需注意区分古代原义与现代衍生义。


四、使用场景

  1. 学术研究:用于分析古代政治哲学、君权理论时引用。
  2. 文学创作:常见于历史小说或论述封建制度的文本中。

“受民”的核心含义聚焦于古代天命观下的民众归属,现代若需表达“受民众拥护”之意,建议使用“得民心”等更通用的表述。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尚书》原文及王国维相关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暴税变气变主并置才大如海测罚柴毁骨立长长唱口趁心如意耻疚持禄养交冲适鹑腊楚女腰肢达德蹬心拳头断金零粉法罗群岛府上赋物给侍官书鹤发童顔黑缁缁环翊魂依姜被护卫艇奸胆剑态箫心燋熬贾欺凈办禁营究办伉俍空薄连科留步流沫儱倲卵息盲瞀茂庸洀桓侨僦驱驭融然疏班司长随珠弹雀梯苔童孙推阻拓羯文林果相出相思业嚣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