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蚌蛤類的肉做成的醬。《禮記·内則》:“蝸醢而苽食雉羹。”《儀禮·士冠禮》“葵菹蠃醢” 漢 鄭玄 注:“蠃醢,螔蝓醢,今文蠃為蝸。”
“蝸醢”是古代文獻中記載的一種食物,具體解釋如下:
“蝸醢”指用蚌蛤類(貝類)的肉制成的醬,屬于古代祭祀或禮儀場合使用的食品。需注意,“蝸”在此處并非現代意義上的蝸牛,而是古代對某些水生軟體動物(如螺、蛤)的泛稱。
該詞在現代已不常用,多見于研究古代禮儀或飲食文化的文獻中。相關成語如“蠅頭蝸角”等,多借“蝸”表微小之意,與“蝸醢”無直接關聯。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禮記》《儀禮》原文及漢代注疏。
《蝸醢》是一個古代漢字詞語,意思是蝸牛。蝸牛是一種生活在陸地和水生環境中的軟體動物,身體呈螺旋狀,能分泌出一種黏液,用來保護自己和行進。
《蝸醢》的部首是蟲,表示與蟲相關;它的總筆畫數是15畫。
蝸醢這個詞的出現時間比較早,據考證,最早出現在《爾雅》(一部古代的訓诂學書籍)中。
蝸醢的繁體字是「蝸醢」。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在有所不同。蝸醢在古時候的寫法為「蝸貨」。
1. 我們在花園裡撿到了一隻漂亮的蝸醢。
2. 蝸醢的移動速度很慢,但它們具有堅韌的生命力。
蝸醢可以組成一些常用詞語,如蝸牛、蝸牛殼。
蝸醢的近義詞有蝸牛、塌鼻蝸。
蝸醢的反義詞為飛禽,表示與蝸牛相反的含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