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驅遣辭藻。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明詩》:“ 王 、 徐 、 應 、 劉 ,望路而争驅,并憐風月,狎池苑,述恩榮,叙酣宴……驅辭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
“驅辭”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下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驅遣辭藻
該詞常指在文學創作中運用和調配辭藻,強調對語言的駕馭能力。例如南朝梁劉勰在《文心雕龍·明詩》中提到,建安文人通過“驅辭逐貌”來追求表達的清晰與生動。
排除或驅逐言辭
另一種解釋認為,“驅”意為排除,“辭”指言辭,合指通過辯論或辭令排除不恰當的言論。
部分來源(如)将其視為成語,強調辯論中的言辭對抗;而更多文獻(如、5)結合《文心雕龍》的引用,側重文學修辭的語境。這種差異可能源于不同曆史時期的語義演變。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文心雕龍》原文或權威漢語詞典。
《驅辭》是一個中文詞語,意為驅逐或開除。它通常用來形容将某人或某物驅逐出去或排除出某個範圍。
根據《康熙字典》,《驅辭》的拆分部首是馬并且它的總筆畫數是9。
《驅辭》一詞來源于古代漢語,具體出處尚不明确。在繁體字中,它的寫法為「驅辭」。
根據古代漢字的寫法規則,如果以繁體字表示,《驅辭》可以寫作「驅辭」。
1. 公司決定驅辭那些不稱職的員工。
2. 在這場戰争中,我們要努力驅辭敵人,保衛家園。
組詞:驅逐、開除、趕走。
近義詞:驅逐、開除、排除。
反義詞:留任、聘用、允許。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