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饑儉的意思、饑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饑儉的解釋

饑荒。飢,通“ 饑 ”。《百喻經·伎兒着戲羅刹服共相驚怖喻》:“昔 乾陀衞國 有諸伎兒因時飢儉,逐食他土。”


饑荒。《三國志·魏志·蔣濟傳》:“ 景初 中,外勤征役,内務宮室,怨曠者多,而年穀饑儉。”《晉書·懷帝紀》:“百姓饑儉,米斛萬餘價。” 唐 羅隱 《秋江》詩:“兵戈村落破,饑儉虎狼驕。”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饑儉”是一個漢語詞語,在不同曆史文獻中主要被解釋為饑荒,即因糧食短缺導緻的災荒。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釋義:

  1. 基本含義
    “饑儉”中的“饑”通“飢”,指食物不足;而“儉”在此處并非指節儉,而是與“歉”相通,表示收成不好。因此,該詞整體意為因災荒導緻糧食短缺。

  2. 古籍用例

    • 《三國志·魏志·蔣濟傳》提到“年穀饑儉”,描述因戰亂和征役導緻糧荒。
    • 《晉書·懷帝紀》記載“百姓饑儉,米斛萬餘價”,說明糧價飛漲的饑荒場景。
    • 唐代羅隱的《秋江》詩中“饑儉虎狼驕”,通過自然意象反映災荒對社會的影響。
  3. 與“節儉”的關聯争議
    部分現代詞典(如)将其拆解為“饑餓+節儉”的組合,但根據古籍用例和權威解釋(如漢典),這一解讀可能屬于誤傳。實際用法更側重于描述災荒狀态,而非節儉行為。

  4. 異體字與通假關系
    在古籍中,“饑”常寫作“飢”,如《百喻經》中“飢儉”即同“饑儉”,兩者為異體字關系,均指向食物匮乏的災情。

“饑儉”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因自然災害、戰亂等引發的饑荒現象,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三國志》《晉書》等原始文獻或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饑儉》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饑儉》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因為生活窘迫而節衣縮食、過着艱苦節儉的生活。

拆分部首和筆畫

《饑儉》的拆分部首是食(饣)和人(亻),共包含7個筆畫。

來源

《饑儉》最早出現在《楚辭·王逸頌》中,其引申義也可以追溯至《詩經·邶風·擊鼓》中的“飯疏食飲水。”

繁體

《饑儉》的繁體字為「飢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饑儉」有多種不同的古體字,如「饑儉」「飢儉」「飢嗛」等。

例句

1. 生活窘迫時,他不怨天尤人,始終堅持饑儉持家。

2. 在那些年,我們一家七口過着饑儉但幸福的日子。

組詞

饑寒交迫、饑不擇食、節衣縮食、饑腸辘辘、食不果腹

近義詞

節衣縮食、勤儉節約、貧困樸素

反義詞

奢侈浪費、鋪張浪費、揮金如土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