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士民的意思、士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士民的解釋

(1).古代四民之一。泛指士大夫階層和普通讀書人。《穀梁傳·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 範甯 注:“學習道藝者。”《孝經·孝治》:“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乎!” 唐玄宗 注:“鰥寡,國之微者,君尚不敢輕侮,況知禮義之士乎!” 戰國 宋玉 《對楚王問》:“ 楚襄王 問於 宋玉 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衆庶不譽之甚也?’”《韓非子·五蠹》:“士民縱恣於内,言談者為勢於外,外内稱惡以待強敵,不亦殆乎!”《清史稿·食貨志一》:“旋令士民墾地二十頃,試其文理優者,以縣丞用;百頃以知縣用。”

(2).士大夫和普通百姓的并稱。猶言士庶。《荀子·堯問》:“ 繒 丘之封人見 楚 相 孫叔敖 曰:‘吾聞之也:處官久者士妒之,祿厚者民怨之,位尊者君恨之。今相國有此三者而不得罪 楚 之士民,何也?’”《荀子·緻士》:“川淵者,龍魚之居也;山林者,鳥獸之居也;國家者,士民之居也。”

(3).泛指人民、百姓。《荀子·議兵》:“士民不親附,則 湯 武 不能以必勝也。” 漢 東方朔 《答客難》:“夫天地之大,士民之衆,竭精馳説,并進輻湊者,不可勝數。” 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士民殷富,繁軼五陵;宮宇宏麗,崇冠三川。” 宋 葉適 《宣教郎夏公墓志銘》:“既而聞其在 閩 ,思不出位,而以事至者常立決,是非少所徇,諸司及士民亦愛之。” 清 無名氏 《王氏複仇記》:“於是 丹陽 諸生奮臂一呼,邑中士民響應數千百人。”

(4).猶言軍民。《詩·大雅·瞻卬》:“邦靡有定,士民其瘵。” 鄭玄 箋:“天下騷擾,邦國無有安定者,士卒與民皆勞病。” 孔穎達 疏:“以‘士’‘民’連文,故雲‘士卒與民’。士卒即從軍者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士民”是古漢語中一個重要的複合詞,其含義需從“士”與“民”的本義及其結合後的曆史語境來理解。根據權威漢語工具書及古代文獻,其詳細解釋如下:

  1. 字義分解與基本構成

    • 士:在先秦語境中,“士”最初指介于卿大夫與庶民之間的階層,多指低級貴族或武士,後逐漸演變為對有一定知識技能、道德修養或擔任低級官職之人的通稱,可理解為知識分子或低級官吏。《說文解字》:“士,事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凡能事其事者之稱。
    • 民:泛指庶民、百姓,即非貴族、非官吏的普通民衆。《說文解字》:“民,衆萌也。”指廣大平民。
  2. 複合詞“士民”的核心含義 “士民”合稱,通常指代官吏(或知識分子)與平民百姓的合稱,即社會中的統治階層(或精英階層)與被統治階層(普通大衆)的統稱。它強調的是社會構成中的主要群體。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明确解釋為:“士子與庶民。古時四民之一。”
    • 《辭源》(商務印書館修訂本) 釋義為:“士子與庶民。士民為四民之一。”
  3. 曆史文獻中的具體用法與語境

    • 泛指官吏與百姓: 這是最普遍的用法,指代統治階層(包括其預備成員“士”)和廣大民衆。
      • 例:《榖梁傳·成公元年》:“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農民,有工民。” 範甯注:“學習道藝者。” 這裡“士民”是四民之首,指脫離生産、學習道藝、準備入仕的群體,與“民”(農、工、商)相對,但仍屬于“民”的範疇(非貴族)。(此處指代《漢語大詞典》或《辭源》等工具書對“四民”及“士民”的釋義來源)
      • 例:《荀子·緻士》:“川淵枯則龍魚去之,山林險則鳥獸去之,國家失政則士民去之。” 此處的“士民”顯然涵蓋了國家的精英(士)和基礎(民)。
    • 特指士子階層(讀書人): 在某些語境下,“士民”更側重于指代“士”這個群體,即讀書人或低級官吏。
      • 例:《韓非子·五蠹》:“士民縱恣于内,言談者為勢于外。” 這裡的“士民”主要指國内的官僚階層或權貴。
      • 例:《史記·秦始皇本紀》:“(李斯建議)臣請史官非秦記皆燒之。非博士官所職,天下敢有藏《詩》、《書》、百家語者,悉詣守、尉雜燒之。有敢偶語《詩》《書》者棄市。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所不去者,醫藥蔔筮種樹之書。若欲有學法令,以吏為師。” 制曰:“可。” 此政策直接針對的對象就是掌握知識的“士民”(士階層)。
    • 士與民的融合或模糊化: 隨着時代發展,特别是戰國以後,“士”的來源逐漸平民化,“士民”有時也用來指代包含讀書人在内的普通民衆。
      • 例:後世文獻中常出現“士民工商”的提法,這裡的“士民”有時更側重“士”代表的讀書人群體,與工商并列。
  4. 與現代用語的對比 在現代漢語中,“士”作為獨立階層已消失,主要指知識分子(如“院士”、“人士”)或軍人(如“士兵”)。“民”指人民、民衆。“士民”作為一個複合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其古義被“知識分子與民衆”、“精英與大衆”、“官民”等更具體的表述所取代。

“士民”在古漢語中,核心含義是指社會中的官吏(或知識分子)階層與平民百姓的合稱,代表社會的主要構成群體。其具體所指在語境中略有側重,或泛指統治階層與被統治階層,或特指士子階層,或體現士與民的融合。其概念源于先秦的社會等級結構,是理解中國古代社會形态的重要詞彙。

主要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士民”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多種解釋,主要涵蓋以下幾個層面:

1.基本定義

2.曆史背景與分類

3.用法與例句

4.詞義演變

“士民”的釋義需結合具體語境,既可指特定階層,也可泛指百姓或軍民。其核心在于“士”與“民”的結合,反映了古代社會對知識階層與普通民衆的并稱或統稱。

别人正在浏覽...

愛利闆厘扳罾法綳杠崩墜别籍異財餅爐才谞長綸赤白侈風出品玳瑁編丹洞淡樸膽石症地球輻射帶堤水餓殍枕藉防芽遏萌贲信佛陀工籍恭正鼓鳍何何诃陵樽鴻池黃眉漸洳驚靡金魚藻九鳳崛峙口調壼奧老爺爺靈極屢試屢驗買舟盲然冒火孟贲嗫嗫嚅嚅逆氣盤攏蓬頭散發譴誡勤劬權均力齊拳毛裙襕曘昧三松倒蜃炭所體筒裙推銷畏天憫人武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