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灌寖 ”。1.猶灌溉。《呂氏春秋·尊師》:“治唐圃,疾灌寖,務種樹。”《漢書·溝洫志》:“農,天下之本也。泉流灌寖,所以育五穀也。” 宋 司馬光 《旬慮十七韻呈同舍》:“菊畦親灌浸,茶器自涓滌。”
(2).謂水貫通流注。《晉書·江統傳》:“ 鄭國 、 白渠 灌浸相通。”《新唐書·嗣薛王知柔傳》:“始, 鄭 、 白渠 梗壅,民不得歲。 知柔 調三輔,治復舊道,灌浸如約,遂無旱虞。”
(3).猶淹沒。 宋 單锷 《吳中水利書》:“若無隄防,則水泛濫而不制,将見灌浸 江陰 之民田民居矣。”
“灌浸”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guàn jìn,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主要包含以下解釋:
灌溉
指通過水流澆灌土地,促進農作物生長。例如《呂氏春秋·尊師》提到“疾灌寖,務種樹”,而《漢書·溝洫志》記載“泉流灌寖,所以育五穀也”。宋代司馬光詩句“菊畦親灌浸”也描述了對植物的灌溉行為。
水貫通流注
表示水流貫通、相互連通的狀态。如《晉書·江統傳》中“鄭國、白渠灌浸相通”,以及《新唐書》提到的渠道修複後“灌浸如約”,均強調水利系統的連貫性。
淹沒
指水流泛濫導緻土地或居所被淹沒。宋代單锷《吳中水利書》提到“灌浸江陰之民田民居”即為此義。
如需進一步查閱古籍原文或完整例句,可參考《呂氏春秋》《漢書》《晉書》等文獻。
灌浸是一個動詞,指把物體完全浸泡在液體中,使其充分吸收其中的成分或濕度。
灌浸這個詞可以根據漢字的部首和筆畫進行拆分。
部首:水(氵)
筆畫:火(灬)八刀
灌浸一詞的來源比較簡單,由“灌”和“浸”兩個字組成。
在繁體字中,灌浸的寫法為「灌」和「浸」。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有些差異。
灌浸的古文寫法為「灌濡」。
1. 将木制品灌浸在防腐液中,可以增強其耐久性。
2. 研究人員把試驗品灌浸在不同濃度的溶液中,以觀察其吸收性能。
灌浸組詞:浸漬、灌注、澆灌、浸泡。
灌浸的近義詞包括浸泡、浸潤、滲透。
灌浸的反義詞是脫水、幹燥。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