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take note with one's own hand]∶亲手记录
(2) [handwritten note]∶亲手写的记录
他晚年的手记
(1).亲笔写的书信、日记、笔记等。《后汉书·公孙述传》:“将帅疲倦,吏士思归,不乐久相屯守,詔书手记,不可数得,朕不食言。” 唐 皇甫枚 《三水小牍·步飞烟》:“ 咸通 末,予復代 垣 ,而与 远 少相狎,故 洛中 祕事,亦知之。而 垣 復为手记,故得以传焉。”《元史·儒学传二·宇文公谅》:“尝挟手记一册,识其编首曰:‘昼有所为,暮则书之,其不可书,即不敢为,天地鬼神,实闻斯言。’” 鲁迅 《集外集·<穷人>小引》:“他晚年的手记说:‘富是使个人加强的,是器械底和精神底满足。’”
(2).指环、戒指的别称。语本《诗·邶风·静女》“貽我彤管” 毛 传:“古者后夫人必有女史彤管之法。史不记过,其罪杀之。后妃羣妾以礼御於君所,女史书其日月,授之以环,以进退之。生子月辰,则以金环退之,当御者以银环进之,著于左手。既御,著于右手。事无大小,记以成法。” 明 刘元卿 《贤奕编·闲钞下》:“古者后妃羣妾,进御於君所,当御者以银环进之,娠则以金环退之。进者著右手,退者著左手,即今之戒指,又云手记。”
手记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具有双重含义的名词,其核心指代亲手书写的记录或笔记。以下从权威词典角度进行详细阐释:
名词:亲手书写的记录
指个人用笔亲笔写下的文字材料,常见形式包括日记、札记、备忘录或随笔。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年。
动词性名词:记录的行为过程
强调“手写”这一动作本身,区别于打印或电子记录,如“他习惯每日手记见闻”。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年。
古义溯源
明代《万历野获编》已出现“手记”一词,特指官员的私人工作日志,后泛化为个人记录。
来源:古代汉语语料库(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
现代延伸
当代语境中衍生出“记者手记”“旅行手记”等用法,强调第一视角的纪实性与主观体验。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4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2年。
如“实验手记”“课堂手记”,突出即时性与非正式性。
作为散文分支(如“作家手记”),兼具记录与文学表达功能。
新闻行业的“采访手记”要求客观事实与记者观察结合。
词语 | 核心差异 | 示例 |
---|---|---|
手记 | 强调手写载体+个人视角 | 《南极科考手记》 |
日记 | 按日记录+私密性 | 《鲁迅日记》 |
笔记 | 侧重知识整理,载体不限 | 课堂笔记 |
“手记”的本质是以手写形式承载个人化记录,其价值在于原始性与主体性交融,这一释义已被主流汉语工具书系统收录并规范。
“手记”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含义:
作为名词或动词的书面记录
指用手写方式记录的文字,通常为个人化的内容,如书信、日记、笔记等。例如:
古汉语中指代戒指
源于《诗经·邶风·静女》的注释,古代宫廷用金属环作为妃嫔侍寝的标记:银环戴左手表示可侍奉君主,金环戴右手表示已怀孕或不宜侍寝,这类环被称为“手记”。
现代语境下,“手记”主要指书面记录,而“戒指”的别称已属古义,较少使用。如需更全面的古籍例证,可参考《后汉书》《三水小牍》等文献来源。
八列俵卖并肩作战比屋可封布谷不晓世务橙红瞋目搤腕赤子之心重规辏泊促退悼怆滴滴答答兜顶独漉杜门绝客方古放蛮恭带钩沈寒岑函询黑木耳篲篠冱结虎兕出柙奬说谫然界笔谨审瘠疲剧目骏奔浪涛老生常谈疗饥草离仑马鞯摩娑石欧风墨雨排草香纱窗山僧涉套实境侍妾收礼暑岁丝窝橚爽庭户同前通舄望浪无藏乌龟衔发消涣系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