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屍注的意思、屍注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屍注的解釋

見“ 屍疰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屍注是古代中醫文獻中記載的一種疾病術語,特指由屍體或墳墓穢氣傳染所緻的危重傳染病,具有病程遷延、症狀複雜的特點。其釋義可從字源、病理特征及曆史記載三方面解析:

一、字義溯源

二、病理特征

據隋代《諸病源候論·卷二十四》記載,屍注屬“注病”之一,典型表現為:

  1. 寒熱交作:患者忽冷忽熱,遷延不愈;
  2. 精神萎靡:沉默恍惚,氣力衰竭;
  3. 體表變化:皮膚出現腫塊或潰爛;
  4. 傳染性:可通過接觸死者遺物或墓地穢氣傳播。

三、曆史認知演變

唐代《千金要方》将屍注歸為“肺痿”類疾病,認為其“死後複傳旁人”;明代《普濟方》進一步描述其症狀為“骨蒸、咯血、羸瘦”,與現代醫學中的結核病特征相似。可見古人已認識到此類疾病的傳染性與消耗性本質。

學術參考

  1. 許慎. 《說文解字》. 中華書局, 1963.
  2. 劉熙. 《釋名》.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9.
  3. 巢元方. 《諸病源候論》.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55.
  4. 孫思邈. 《備急千金要方》. 中醫古籍出版社, 1999.
  5. 朱橚. 《普濟方》. 人民衛生出版社, 1959.

注:現代中醫臨床已不使用“屍注”病名,其描述症狀多歸類于“肺痨”“虛勞”等範疇,相關解釋需結合古籍語境理解。

網絡擴展解釋

“屍注”一詞有兩種不同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1. 中醫病症解釋(主流含義)
    指“屍疰”,是中醫對傳染性痨病的古稱,即肺結核。該病病程緩慢且具傳染性,常見症狀包括咳嗽、咯血等。

  2. 墓碑文字含義(較少見用法)
    由“屍”(遺體)和“注”(刻寫文字)組成,原指墓碑或墓志銘上記錄死者生平的紀念性文字。


補充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跸道滄州乘軒垂頭搨翼點卯東搖西擺獨斷獨行頓證飛花光光駭怒寒硯鶴拓黃雲白草圜鐘嘉诏計考靜寞憬然有悟荊薪盡好近鄰極品巨觥量體重骊龍令嗣沔沔明降民彜那摩溫毆辱哌嗪朋徒偏廢批逆龍鱗淺見薄識七斷八續棄明投暗蛩蟁氈起影七州仁育掃疥商飙館上囿捎色戍夫泰陵探綜特進天漢跳塔團紅秃裙威風凜凜唯諾文課相譏小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