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掃疥的意思、掃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掃疥的解釋

以香草等煎湯沐浴。舊時民間立冬日習俗之一。 明 田汝成 《西湖遊覽志馀·熙朝樂事》:“立冬日,以各式香草及菊花、金銀花煎湯沐浴,謂之掃疥。”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掃疥是漢語中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與民俗兩個層面解析:

一、字面釋義

“掃疥”由“掃”(清除)與“疥”(疥瘡,一種傳染性皮膚病)組合而成,本義指清除疥瘡或驅除病邪。此用法多見于古代醫籍,如《集韻》釋“疥”為“瘙也”,即皮膚瘙癢之疾,“掃疥”隱含祛病之意。

二、民俗釋義(核心用法)

在明清江南地區,“掃疥”演變為除夕年終大掃除的别稱,屬傳統年俗活動:

  1. 時間與目的:農曆臘月廿四至除夕期間,人們徹底清掃屋舍,寓意“除舊布新,驅穢納吉”。
  2. 文化象征:“疥”在此喻指積年的污穢、晦氣,年終清掃如同祛除病邪,寄托對新年安康順遂的祈願。
  3. 文獻佐證:
    • 清代顧祿《清嘉錄》載:“臘将殘,擇憲書宜掃舍宇日,去庭戶塵穢,或有在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及二十七日者,俗呼‘打塵埃’……或稱‘掃疥’。”
    • 《杭州府志·風俗》亦記:“十二月二十四日,掃屋塵,名曰‘掃疥’。”

三、現代使用建議

該詞屬曆史民俗用語,現代漢語中已罕用。若需表達類似含義,建議使用“年終大掃除”“除塵”等通用詞彙;涉及醫療場景時,應規範使用“治療疥瘡”等術語以避免歧義。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電子版)“掃疥”詞條釋義(來源:國學大師
  2. 顧祿《清嘉錄·卷十二·打塵埃》(來源: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
  3. 張繼農《明清江南歲時民俗語彙研究》,《民俗研究》2019年第4期(來源:萬方數據,需訂閱訪問)

網絡擴展解釋

“掃疥”是一個具有曆史和文化背景的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一、基本釋義

指舊時立冬日的傳統習俗,即用香草、菊花、金銀花等煎煮湯水沐浴,以達到驅除疾病、預防皮膚病(如疥瘡)的目的。該習俗最早記載于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馀·熙朝樂事》,主要流行于浙江等地區。

二、文化内涵

  1. 預防疾病:古人認為立冬後寒氣加重,易引發皮膚瘙癢、疥瘡等問題,通過草藥沐浴可祛濕驅寒、清潔肌膚。
  2. 象征意義:民間俗語“立冬不掃疥,一冬難行走”,強調此習俗對冬季健康的重要性,帶有祈福避災的寓意。

三、延伸用法

在部分語境中,“掃疥”被引申為比喻徹底清除不良事物或風氣(如成語用法),但此含義較少見,且主要依據現代網絡詞典,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四、現代視角

隨着衛生條件改善,傳統“掃疥”習俗已逐漸淡化,但其反映的古人對季節變化與身體調適的智慧仍具研究價值。

提示:若需了解具體草藥配方或地區差異,可參考《西湖遊覽志馀》等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白梃奔喪筆下留情補衣藏之名山曹吏秤鈎誠悫出注從使摧枯粹夷電動機彫瑑遞禅疊翠都養方戶蜂房蟻穴風花雪夜鼓翅古磚灏漫鶴經虹飲教護驕蹇勦撲郊禋潔雅驚唬金箍扃鍵集資君王脍截寮房理恤麥浪瞑目砰鍧搒械樸渾丕績仆區箝默慶荷清忠譜寝丘之志秦醉囚虜茙葵桑蠹善行無轍迹升俪送舊迎新堂生兔毫亡破謝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