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樂十二律之一,一名夾鐘。《周禮·春官·大司樂》:“凡樂,圜鐘為宮,黃鐘為角。” 鄭玄 注:“圜鐘,夾鐘也。” 唐 韓愈 《順宗實錄一》:“《周禮》圜鐘之均六變,天神皆降。”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樂律一》:“圜鐘六變,函鐘八變,黃鐘九變。”
“圜鐘”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理解:
基本定義
圜鐘是古樂十二律之一,對應“夾鐘”,屬于中國傳統音樂理論中的音律名稱。
音律背景
十二律是古代用三分損益法生成的十二個标準音高,圜鐘(夾鐘)位列其中,多用于祭祀等莊重場合的禮樂。
部分詞典将其解釋為“事物完美無缺”,由“圜”(完美)和“鐘”(形态)組合而成。但此用法在權威典籍中未見明确記載,可能為現代引申或誤傳。
如需進一步探讨,可參考《周禮》《夢溪筆談》等古籍原文或權威音樂史資料。
《圜鐘》是一個由「圜」和「鐘」兩個字組成的詞語。其中,「圜」表示圓形,「鐘」表示古代計時和報時的器具。因此,「圜鐘」意為圓形的鐘。
「圜」的部首是「囗」,它的偏旁是「囗」。它的總筆畫數為19畫。而「鐘」的部首是「钅」,它的偏旁是「钅」。它的總筆畫數為8畫。
《圜鐘》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鐘是一種重要的文化象征,用來計時和報時。而圓形則象征着完整和無限。因此,将兩者結合,形成了「圜鐘」這個詞語,用來形容形狀為圓形的鐘。
在繁體字中,「圜鐘」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任何變化。
在古時候,「圜鐘」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根據不同的古代文獻和碑銘等資料,「圜鐘」的寫法通常在形狀和筆畫上有一定的變化,但整體上仍保持了圓形和鐘的意思。
1. 他收藏了一枚精美的圜鐘,每天靜靜地擺放在書桌上。
2. 教堂的高塔上懸挂着一個古老的圜鐘,每天鳴響,告訴人們時間的流逝。
1. 圓形(形狀為圓的)
2. 鐘表(計時和顯示時間的儀器)
3. 環形(呈環狀的)
1. 圓鐘
2. 圓形鐘
3. 環鐘
方鐘(形狀為方的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