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o one thing and neglect another;emphasize one thing at the expense of another] 因過于重視幾件事情中的某一件而忽視、荒廢其它
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都不可偏廢
(1).舉此而遺彼,重視某人、某事、某物而忽視其他人和事物。《三國志·蜀志·楊儀傳》:“ 亮 深惜 儀 之才幹,憑 魏延 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也。” 宋 司馬光 《策問十道》之七:“夫禮與刑,先王所以治羣臣萬民,不可斯須偏廢也。” 清 百一居士 《壺天錄》卷中:“能讀書,才必博;能養氣,量必宏;二者不可偏廢。” 徐特立 《五四運動和知識分子改造》:“理論和實踐必須相結合,不可偏廢。”
(2).指半身不遂。 宋 李綱 《桂州答吳元中書》:“譬猶再中風者,遇良醫猶不免有偏廢之患;醫非其人,未可知也。”《醫宗金鑒·中風總括·大秦艽湯》:“虛中絡、喎斜、偏廢,減參珍。”注:“偏廢,謂半身不遂也。”
“偏廢”是現代漢語中表示“偏重某方面而廢棄另一方”的動詞,其核心含義體現為對事物均衡性的破壞。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的權威解釋,“偏廢”指“重視某件事情而忽視另一件應當同時進行的事”,強調對整體性關系的割裂。該詞的詞源可追溯至南朝文獻,《宋書·武帝紀》中“文武兼用,未可偏廢”便揭示了其古漢語中“片面舍棄”的用法演變。
在具體語境中,“偏廢”多用于教育、管理、文化等領域,例如:“素質教育與應試能力不可偏廢”(《語文教學通訊》2023年刊),此處凸顯了協調發展的必要性。語言學家呂叔湘在《現代漢語八百詞》中指出,該詞常與否定詞“不可”“不能”搭配,構成“不可偏廢”的固定短語,體現對雙向平衡的強制性要求。
與近義詞“偏頗”相比,“偏廢”更強調行為結果上的實質性缺失,而“偏頗”側重态度傾向的不公正性。王力《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特别注明,該詞在古漢語中存在使動用法,如“偏廢其一”,這種語法特征在現代漢語中已逐漸弱化。
“偏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偏廢(拼音:piān fèi)指在應當兼顧的多個方面中,因過于重視某一方面而忽視或廢棄其他方面。例如:
現代常用義
強調在必須兼顧的多個事物中,不能片面側重。常見于教育、管理等領域,如“德、智、體全面發展不可偏廢”。
古義與醫學含義
古代文獻中,“偏廢”也指“半身不遂”,如宋代李綱提到的中風後遺症。
該詞在曆史典籍中多次出現,如《三國志》提到諸葛亮對人才的平衡使用,司馬光強調禮與刑的并重。
總結來說,“偏廢”在現代語境中多用于強調平衡的重要性,避免片面側重。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用例,可參考等來源。
白羽别簿伯仲間猜憚懲難湊和啖飯倒蹅門叮當響定物東馳西撞短距離耳風分紅腹裡革舃鼓颔姑子好離好散後車之戒嚾流弧圈價格賤臣驕狠澆濕極服饑荒絶壁沮怍磕頭燒香空蒙理本淩蔑裡區鹿栅美人局蒙蒙黑密印前古未有前來乾匿情窦漸開鵲檐日辔睿覽三上舌言石杠説家鼠蹊挑子體測違避威裕象陣系道洗滌斜袤喜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