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案的意思、草案的詳細解釋
草案的解釋
[draft] 未正式确定的或隻是公布試行的法令、規章、條例等
詳細解釋
初步的方案;拟成而未經有關機構審定、公布的,或雖公布而尚在試行的法令、條例、規章等。 清 李漁 《慎鸾交·拒托》:“聞得名數俱已派定,不曾掛榜的時節,先有一張草案出來,好歹就在這一刻了。” 周6*恩6*來 《<人民******共同綱領>草案的特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草案,是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第三小組決定由中國共6*産6*黨負責起草的。”
詞語分解
- 草的解釋 草 ǎ 對高等植物中除了樹木、莊稼、蔬菜以外的莖幹柔軟的植物的統稱;廣義指莖幹比較柔軟的植物,包括莊稼和蔬菜: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蓋的堂屋,舊時文人以此自稱山野間的住所,有自謙卑陋的意思)。草原。草坪。草行露宿。草菅人命。 特指用作燃料、飼料的稻麥之類的莖葉:草料。柴草。稻草。 粗糙,不細緻:草率(刬 )。草鄙(粗野樸陋)。草具(粗劣的食物)。 漢字的一種書體:草書。草字
- 案的解釋 案 à 長形的桌子或架起來代替桌子用的長木闆:案子。案闆。書案。條案。拍案而起。 提出計劃、方法和建議的文件或記錄:檔案。備案。議案。提案。方案。有案可查。案卷。案牍。 事件,特指涉及法律問題的事件:慘6*案。血案。案件。案例。案犯。破案。 古代有短腳盛食物的木托盤:舉案齊眉(形容夫妻相敬)。 同“按”⑤ 筆畫數:; 部首:木; 筆順編號: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草案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草案”指尚未正式确定或處于試行階段的法令、規章、條例等,也可泛指初步形成的方案或計劃。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定義與核心含義
- 基本定義:指未經相關機構審定、公布,或雖已公布但尚在試行的法規、政策文本。例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在通過前即稱為“草案”。
- 特點:具有臨時性和可修改性,需通過讨論、反饋進一步完善後才能成為正式文件。
二、用途與場景
- 法律與政策制定:如《人大法工委民法草案》在立法過程中需多方審議。
- 商業與工程領域:合同籤訂前需拟定草案供雙方确認,如工程合同需提前一個月提交草案。
- 學術與研究規劃:例如中國科技部曾将納米技術研究草案納入全國基礎研究方案。
三、曆史與出處
- 最早見于清代李漁《慎鸾交·拒托》,描述科舉考試前公示名單的草案形式。
- 現代用法延續了“初步方案”的核心理念,強調從草拟到定稿的過程。
四、相關術語對比
- 與正式文件的區别:草案無法律強制力,需通過法定程式(如人大審議)才能生效。
- 與征求意見稿的關聯:部分草案會公開征求意見,進一步吸納社會反饋。
如需更具體案例或擴展說明,可參考上述來源中的法律條文或曆史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草案:一個詞的意思
草案(cǎo àn)是一個漢字詞語,主要指的是初稿、概要或計劃的初步框架。下面給出草案一詞的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候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拆分部首和筆畫:
草案這個詞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艹”和“安”,它們的筆畫數量分别為3畫和6畫。
來源:
草案這個詞最早出現在《漢書·藝文志》中,意為“書刹”。後來演變成指議案的草稿或計劃的初步總結。
繁體:
草案的繁體字為「草案」。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書法中,草案可以以類似于楷書的形式書寫,但草書風格更加隨意、流暢,以表達初步和暫時的意思。
例句:
1. 我們需要準備一份詳細的草案,以便開展會議讨論。
2. 政府已經制定了一項草案,以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
組詞:
草率、草地、草坪、法案、草稿、草木、案件、提案
近義詞:
計劃、提綱、大綱、草稿、初稿
反義詞:
正式、定稿、成文、完成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