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往竈膛裡掏火灰的工具。 周立波 《暴風驟雨》第一部九:“正在這時候, 白大嫂子 一手提着掏火耙,找他來了。”
“掏火耙”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如下:
原指工具:指一種用于竈膛掏火灰的農具,通常由鐵制耙頭和木柄組成,功能類似于火鈎。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來源中均有明确記載(、、)。
成語化用法:在部分語境中,它被引申為“對事物進行深入調查或處理”,比喻像掏火灰一樣細緻挖掘問題本質。例如,可用于強調工作或研究中需全面調查而非浮于表面(、)。但需注意,此用法相對少見且多見于特定方言或文學場景。
“掏火耙”主要以工具定義為主,比喻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如需引用比喻用法,建議優先說明其本義以避免歧義。
《掏火耙》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消除困擾或使問題得到解決,類似于“消除障礙”或“解決困境”的意思。
《掏火耙》的部首是手部,部首筆畫數為4。
《掏火耙》最早出現在古代小說《水浒傳》中,描述了武松救火的情節。故事中,武松使用火耙來掏空火堆中的灰燼,以避免火勢再次燃起。後來,人們借用這個形象,用來形容解決問題時的果斷和徹底。
《掏火耙》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掏火耙」。
在古時候,漢字「掏火耙」寫作「掏炮耙」,即「炮」字替代了現代的「火」字,意思不變。
1. 他在團隊會議上掏火耙,迎來了方案的突破。
2. 面對困境,她毫不猶豫地掏出了火耙,解決了問題。
掏空、掏土、耙地、火堆
消滅困難、排除障礙、解決困境
積壓問題、無法解決、束手無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