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西颢的意思、西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西颢的解釋

秋季。西方曰颢天,秋位在西,故稱。 唐 劉禹錫 《上門下裴相公啟》:“授鉞於西顥之半,策勳於北陸之初。”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西颢”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季節、方位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1.基本含義

“西颢”指秋季。這一解釋源于中國古代的方位與季節對應關系:西方對應“颢天”(《爾雅·釋天》中“天”的别稱之一),而秋季在方位上屬西,因此得名。

2.詞源與構成

3.文獻例證

唐代劉禹錫在《上門下裴相公啟》中曾用此詞:“授鉞於西顥之半,策勳於北陸之初。”其中“西颢”指秋季,“北陸”指冬季,通過季節更替暗喻時間推移。

4.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中,“西颢”屬于生僻詞,多見于古籍或文學性較強的文本中,日常使用較少。



“西颢”通過方位與季節的關聯,以“西方颢天”代指秋季,體現了中國古代天文與曆法的融合。如需進一步了解其文化背景,可參考《爾雅》或唐代詩文相關研究。

網絡擴展解釋二

西颢

西颢(xī hào)是一個漢字,由兩個部分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和“颢”。“⻍”是一種偏旁部首,稱為“西旁”,表示與西方相關的事物。“颢”是一個意符,發音為“hào”,表示頭發長而直立的樣子。

西颢一詞來源于《爾雅·釋诂》一書,最早用來形容人的頭發直立或者司馬相如,暨西涼末年特别瘋狂的人。

西颢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西顢」。繁體字中的「顢」與簡體中文中的「颢」字形相似,但在台灣、香港和澳門地區仍然廣泛使用。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西颢的字形也發生了變化。在秦始皇統一漢字之前,西颢的寫法較為複雜,組成部分相同,但結構較為複雜。漢字簡化後,《康熙字典》統一了西颢的寫法為現代的樣子。

以下是一些關于西颢的例句:

1. 他看到那個可怕的噩夢時,頭發都西颢了起來。 2. 這位年輕人放飛自我,時常西颢地表現出不同尋常的勇氣。

與西颢相關的組詞包括:西裝、西風、西部、西瓜等。西裝指西式的正式服裝,西風指東經0度經線以西的風,西部指在中國地理上位于大陸的西部地區,西瓜是一種消夏佳品。

西颢的近義詞包括:豎起、直立,反義詞則沒有明确的對應詞彙。

總而言之,西颢這個詞彙形象地描述了頭發豎立的狀态,源自古代漢字寫法,并在繁體中文中保留着它的形态。它可以用來描述人類和事物的特殊狀态,同時也作為一個部首組成許多其他漢字。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