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案的意思、草案的详细解释
草案的解释
[draft] 未正式确定的或只是公布试行的法令、规章、条例等
详细解释
初步的方案;拟成而未经有关机构审定、公布的,或虽公布而尚在试行的法令、条例、规章等。 清 李渔 《慎鸾交·拒托》:“闻得名数俱已派定,不曾掛榜的时节,先有一张草案出来,好歹就在这一刻了。” 周6*恩6*来 《<人民******共同纲领>草案的特点》:“《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是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三小组决定由中国共6*产6*党负责起草的。”
词语分解
- 草的解释 草 ǎ 对高等植物中除了树木、庄稼、蔬菜以外的茎干柔软的植物的统称;广义指茎干比较柔软的植物,包括庄稼和蔬菜:青草。野草。茅草。水草。花草。草鞋。草堂(茅草盖的堂屋,旧时文人以此自称山野间的住所,有自谦卑陋的意思)。草原。草坪。草行露宿。草菅人命。 特指用作燃料、饲料的稻麦之类的茎叶:草料。柴草。稻草。 粗糙,不细致:草率(刬 )。草鄙(粗野朴陋)。草具(粗劣的食物)。 汉字的一种书体:草书。草字
- 案的解释 案 à 长形的桌子或架起来代替桌子用的长木板:案子。案板。书案。条案。拍案而起。 提出计划、方法和建议的文件或记录:档案。备案。议案。提案。方案。有案可查。案卷。案牍。 事件,特指涉及法律问题的事件:惨6*案。血案。案件。案例。案犯。破案。 古代有短脚盛食物的木托盘:举案齐眉(形容夫妻相敬)。 同“按”⑤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草案汉语 快速查询。
网络扩展解释
“草案”指尚未正式确定或处于试行阶段的法令、规章、条例等,也可泛指初步形成的方案或计划。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核心含义
- 基本定义:指未经相关机构审定、公布,或虽已公布但尚在试行的法规、政策文本。例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在通过前即称为“草案”。
- 特点:具有临时性和可修改性,需通过讨论、反馈进一步完善后才能成为正式文件。
二、用途与场景
- 法律与政策制定:如《人大法工委民法草案》在立法过程中需多方审议。
- 商业与工程领域:合同签订前需拟定草案供双方确认,如工程合同需提前一个月提交草案。
- 学术与研究规划:例如中国科技部曾将纳米技术研究草案纳入全国基础研究方案。
三、历史与出处
- 最早见于清代李渔《慎鸾交·拒托》,描述科举考试前公示名单的草案形式。
- 现代用法延续了“初步方案”的核心理念,强调从草拟到定稿的过程。
四、相关术语对比
- 与正式文件的区别:草案无法律强制力,需通过法定程序(如人大审议)才能生效。
- 与征求意见稿的关联:部分草案会公开征求意见,进一步吸纳社会反馈。
如需更具体案例或扩展说明,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法律条文或历史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二
草案:一个词的意思
草案(cǎo àn)是一个汉字词语,主要指的是初稿、概要或计划的初步框架。下面给出草案一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拆分部首和笔画:
草案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艹”和“安”,它们的笔画数量分别为3画和6画。
来源:
草案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意为“书刹”。后来演变成指议案的草稿或计划的初步总结。
繁体:
草案的繁体字为「草案」。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书法中,草案可以以类似于楷书的形式书写,但草书风格更加随意、流畅,以表达初步和暂时的意思。
例句:
1. 我们需要准备一份详细的草案,以便开展会议讨论。
2. 政府已经制定了一项草案,以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组词:
草率、草地、草坪、法案、草稿、草木、案件、提案
近义词:
计划、提纲、大纲、草稿、初稿
反义词:
正式、定稿、成文、完成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