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緩進軍。《三國志·魏志·荀攸傳》:“不如緩軍以待之,可誘而緻也;若急之,其勢必相救。”
“緩軍”是一個軍事策略相關的詞語,其核心含義為延緩進軍,通常指在戰争中通過暫緩行動來調整戰術或等待時機。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緩軍”指在軍事行動中故意放慢進攻節奏,避免與敵軍立即交戰。這種策略常用于觀察敵情變化、誘敵深入或等待有利條件(如援軍、物資補給等)。
出處與示例
該詞最早見于《三國志·魏志·荀攸傳》:“不如緩軍以待之,可誘而緻也;若急之,其勢必相救。”。荀攸建議曹操放緩進攻,以誘使敵軍暴露弱點,若急于進攻反而會促使敵方聯合。
戰術意義
相關表達
類似概念包括“以逸待勞”“緩兵之計”等,均強調通過時間差或戰術拖延獲取優勢。
總結來看,“緩軍”是古代兵法中一種以靜制動的策略,強調通過控制節奏掌握戰場主動權。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戰例或延伸含義,可參考《三國志》相關篇章或軍事策略研究。
緩軍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指軍隊延緩前進或行動的軍事行為。
緩字是由“纟”和“宛”兩個部首組成。筆畫數為11劃。
緩軍一詞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兵法《孫子兵法》中。在戰争中,指揮官可能會在某些情況下對軍隊進行緩慢前進或行動,以便觀察敵軍動向、調整戰術或等待有利時機。
緩字的繁體字為「緩」。
在古代,緩字的寫法可能略有不同。例如,《說文解字》中将緩字的上半部分寫成“纟納”。
1. 他下令緩軍,決定等待更加有利的戰機。
2. 在敵軍追擊下,我軍迅速緩軍,轉入山林進行伏擊。
緩軍可以與其他漢字組合成各種詞語,例如:
1. 緩兵之計:指戰争中采取拖延時間、調整戰術或等待有利時機的戰略策略。
2. 緩行:指車輛、列車等在限制速度或降低速度前進。
緩軍的近義詞包括:緩進、緩行、緩兵。
緩軍的反義詞是:急進、疾行、疾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