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班祿的意思、班祿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班祿的解釋

(1).分等制定俸祿。《管子·權修》:“察能授官,班祿賜予,使民之機也。” 漢 揚雄 《百官箴·司空箴》:“昔在季葉,班祿遺賢。”《北史·魏紀三·高祖孝文帝》:“置官班祿,行之尚矣,自中原喪亂,茲制中絶。” 清 唐甄 《潛書·制祿》:“古者班祿,亦起于農夫食人之數……至于 漢 ,以穀班祿而以石差。”

(2).班位和俸祿。《楚辭·天問》:“何往營班祿,不但還來?” 遊國恩 纂義引 曹耀湘 曰:“班,位也;祿,食也。” 漢 王符 《潛夫論·班祿》:“班祿頗而《頎甫》刺,行人乏而《緜蠻》諷。”《宋書·袁淑傳》:“則宜拔過寵貴之上,褒升戚舊之右,别其旂章,榮其班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班祿是漢語曆史詞彙,其核心含義指古代官員按等級分發俸祿的制度體系,主要包含以下三層釋義:

一、詞性及基本釋義 班祿作動詞時,表示按官職等級分發俸祿。《尚書·說命》有"爵罔及惡德,惟其賢;班祿罔及非類,惟其能"的記載(來源:中華書局《十三經注疏》),強調俸祿分配與才能匹配的原則。作名詞時特指俸祿制度,《周禮·天官·大宰》"以八柄诏王馭群臣"中提到的"爵、祿、予"制度即屬班祿範疇(來源:商務印書館《周禮譯注》)。

二、曆史制度演變

  1. 西周時期:實行"世卿世祿"制,班祿與宗法等級直接挂鈎,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劃分(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國曆代官制大辭典》)。
  2. 秦漢時期:确立"秩石制",《漢書·百官公卿表》載"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萬戶以上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俸祿以糧食計量(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漢書》)。
  3. 隋唐轉型:推行"職田制"與"俸料錢"并行的雙軌制,《唐六典》詳細記載了九品三十階的俸祿标準(來源:國家圖書館藏《唐六典》影印本)。

三、文化延伸義項 在文學作品中常作為功名利祿的代稱,如唐代白居易《詠懷》詩"昔為鳳閣郎,今為二千石。自覺不如今,人言不如昔"即暗含對班祿制度的反思(來源:人民文學出版社《全唐詩》第432卷)。《漢語大詞典》将其列為曆史行政制度專有名詞(來源:上海辭書出版社《漢語大詞典》第4冊第647頁)。

網絡擴展解釋

“班祿”是古代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兩種含義:

  1. 分等制定俸祿
    指根據官員的職位、能力或功績劃分等級,并對應不同标準的俸祿制度。這一概念在先秦文獻中已有體現,如《管子·權修》提到“察能授官,班祿賜予”,強調根據才能授予官職和俸祿等級。漢代揚雄的《百官箴·司空箴》中“班祿遺賢”也體現了這一制度對人才選拔的作用。

  2. 班位和俸祿
    指官員的職位(班位)與對應的經濟待遇(俸祿)的結合。例如《楚辭·天問》中“何往營班祿”一句,即通過“班祿”代指官職與俸祿的整體體系。

補充說明
“班祿”制度在古代政治中具有規範官僚體系、激勵官員的作用,如北魏孝文帝曾推行“班祿制”以整頓吏治。其具體實施方式隨朝代演變,漢代以谷物數量劃分俸祿等級(如“以石差”),後世逐漸貨币化。

以上解釋綜合了古籍文獻及權威詞典的釋義,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管子》《楚辭》等原始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菴舍邊患才高識遠姹紫嫣紅丑夷楚歌四合垂祜蹙蹋大涼山淡浄點素定亂帝寝東搜西羅豆青二葉娥妝反古泛泆豐功懿德風陵堆告竣根蒂更選宮台孤谲颢天湖蕩徽絃兼之燋熱嫁取咎過劇憲刊定苦淡虧柔闚玩狼煙四起柳菌論見痝鴻迷煩磨問奶豆腐逆億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寝石容赦三休時休適野謀收房雙崤帖頭童羁推波助瀾托處枉徑宵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