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米。比喻其小。《莊子·秋水》:“計中國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倉乎。” 宋 曾鞏 《分甯縣雲峰院記》:“其間利害不能以稊米。” 宋 辛棄疾 《哨遍·秋水觀》詞:“喻此理,何言 泰山 毫末,從來天地一稊米。” 章炳麟 《五無論》:“夫于恒沙世界之中而有地球,無過太倉之有稊米。”
“稊米”是一個較為少見的詞彙,其含義可從字面和文學比喻兩個角度解釋:
字面含義
“稊”指稗類植物(一種類似稻谷的雜草),因此“稊米”可理解為稗子結出的細小籽實。這類籽實顆粒較小,在古代可能被視為低等谷物。
文學比喻
“稊米”常用于古籍中比喻極其微小的事物。例如《莊子·秋水》中寫道:“計中國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太倉乎?”此處的“稊米”被用來形容中國在天地間的渺小,如同糧倉中的一粒小米,強調事物在宏大空間中的微不足道性。
注意:現代漢語中“稊米”極少單獨使用,更多出現在文言或引用典故的語境中。如需更具體的釋義,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相關古籍注疏。
《稊米》是一個漢語詞語,一般用來形容稻谷中的雜質或殘缺不全的米粒。
《稊米》由兩個部首組成:禾(he)和米(mi),并且共有15筆。
《稊米》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中,它的意思是粗糧、摻雜雜質的米。在古代農村,人們收割稻谷後,需要把一些雜質或殘缺不全的米粒進行篩選,這些被篩出的米粒就被稱為稊米。
《稊米》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穎穄」。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稊米》在古代的寫法為「禾穎穄」。
1. 他一邊篩選稻谷,一邊将篩出的稊米放入籃子裡。
2. 這袋稊米裡摻雜了很多破碎的米粒,需要先清理一下。
1. 稊谷(tián gǔ):指稻谷中的雜質和雜草。
2. 稊糠(tián kāng):指由稻谷中的麸皮和雜質制成的粗糠。
1. 雜質(zá zhì)
2. 不完整的米粒
完整的米粒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