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劳役。 汉 徐干 《中论·民数》:“事役既均,故民尽其心而人尽其力。”《晋书·唐彬传》:“﹝ 邓艾 ﹞又好施事役,数劳众力。”
(2).政务;公务。《魏书·阳固传》:“既无事役,遂闔门自守,著《演賾赋》,以明幽微通塞之事。”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京师輦轂之下,风物繁富,而士大夫牵於事役,良辰美景罕获宴游之乐。” 宋 杨万里 《宿度息》诗:“我行以事役,云行亦忙为?”
(3).指战事。《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周瑜 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 瑜 乃心夙夜所忧。’”
“事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
劳役
指体力劳动或强制性的服役任务。例如《晋书·唐彬传》提到邓艾“好施事役,数劳众力”,强调对民众劳动力的征用。汉徐干《中论·民数》也提到“事役既均,故民尽其心”,说明劳役分配与治理的关系。
政务或公务
指官员或士大夫承担的行政职责。如《魏书·阳固传》记载“既无事役,遂阖门自守”,描述官员卸任公务后的状态。宋代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批评士大夫“牵于事役”,导致无暇享受闲暇。
战事
特指军事行动或战争相关事务。《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中,周瑜上疏称“方有事役”即指国家处于战事状态。
补充说明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现代汉语已不常见。其核心含义均与“承担具体事务”相关,但具体指向因语境而异,需结合历史背景理解。
事役是一个汉字词组,常指担任工作或职责。在古代,事役还可以指行使官职、从军以及临时担任某种职务的人。
事役的部首是“亻”和“彳”,部首“亻”表示人,而部首“彳”表示行走。事役总共有8个笔画。
事役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可见于《周礼》。到明清时期,对事役的定义更加明确和广泛地使用。
事役的繁体字是「事役」,与简体字形式相同。
在古代,事役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然而,由于篇幅限制,无法详细介绍古时候的汉字写法,建议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
1. 他一直在国外事役,为国家做出了很多贡献。
2. 青年们应该积极参与社区事役,建设美好家园。
事役并无特定的组词形式,可以搭配不同的动词或名词进行使用,例如:担任事役、行使事役、事役的工作等。
事役的近义词包括:职责、工作、任务、岗位等。
事役的反义词可能是闲暇、休息、放松等,因为事役反映了一种忙碌、从事工作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