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事役的意思、事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事役的解释

(1).劳役。 汉 徐干 《中论·民数》:“事役既均,故民尽其心而人尽其力。”《晋书·唐彬传》:“﹝ 邓艾 ﹞又好施事役,数劳众力。”

(2).政务;公务。《魏书·阳固传》:“既无事役,遂闔门自守,著《演賾赋》,以明幽微通塞之事。” 宋 欧阳修 《六一诗话》:“京师輦轂之下,风物繁富,而士大夫牵於事役,良辰美景罕获宴游之乐。” 宋 杨万里 《宿度息》诗:“我行以事役,云行亦忙为?”

(3).指战事。《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周瑜 病困,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是 瑜 乃心夙夜所忧。’”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事役”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公务、劳役或职务差遣,常带有强制性或负担性。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详细解释:


一、核心释义

  1. 公务与劳役

    “事役”指官府指派的事务或力役,如服兵役、修筑工程等强制性劳动。

    典籍溯源:

    《礼记·王制》郑玄注:“事役,谓力役之属。”即指百姓为官府承担体力劳作。

    《后汉书·刘陶传》载:“除烦重之事役,蠲不急之费用。”此处指免除繁重的公务负担。

  2. 职务与差遣

    引申为一般性职务或差事,强调职责的束缚性。

    例证:

    唐代白居易《观刈麦》诗:“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其中“事农桑”即从事农耕劳役。


二、语义演变


三、近义词辨析

词汇 侧重含义 区别
事役 公务/劳役(含负担义) 强调强制性或繁重感
差役 官府指派的具体任务 更侧重“差遣”行为
徭役 无偿体力劳动(如筑城) 特指古代力役,范围更窄

四、权威辞书释义

  1.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

    “事役:指劳役、公务。亦泛指事务。”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事役:①徭役;②官府事务。”


五、典籍用例

  1. 《汉书·食货志》:

    “春令民毕出在野,冬则毕入于邑……所以顺阴阳,备寇贼,习礼文也。”

    (注:汉代“事役”隐含于季节性劳役制度中)

  2. 杜甫《遣遇》诗:

    “奈何黠吏徒,渔夺成逋逃。”

    (反映唐代百姓因逃避“事役”而流亡的社会现实)


参考文献

(注:因古汉语词汇释义需依托权威辞书及原始典籍,此处引用纸质文献以符合学术规范;网络来源若未明确标注古籍原文或专业词典,暂不采用。)

网络扩展解释

“事役”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

  1. 劳役
    指体力劳动或强制性的服役任务。例如《晋书·唐彬传》提到邓艾“好施事役,数劳众力”,强调对民众劳动力的征用。汉徐干《中论·民数》也提到“事役既均,故民尽其心”,说明劳役分配与治理的关系。

  2. 政务或公务
    指官员或士大夫承担的行政职责。如《魏书·阳固传》记载“既无事役,遂阖门自守”,描述官员卸任公务后的状态。宋代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批评士大夫“牵于事役”,导致无暇享受闲暇。

  3. 战事
    特指军事行动或战争相关事务。《三国志·吴志·鲁肃传》中,周瑜上疏称“方有事役”即指国家处于战事状态。

补充说明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现代汉语已不常见。其核心含义均与“承担具体事务”相关,但具体指向因语境而异,需结合历史背景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板梯扁锉惭谢处困当家作主当名耳背風行水上分划干和稿草弓鞵孤驿合不拢嘴会话简佩浇伪鲒酱积恩惊颷九九消寒图鞫正狂水蠡卜陵阜蛮徭密差明盲魔道鸟鸣涧昵厚鰟魮树盘器迫令奇花异卉趋步桑濮梢门慎法圣体深闳射生手失速首问制庶桀输庸私书听选剔秃退听推托蜕形吞鈎托乘后车图像微官无价武行显客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