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戒懼敬慎貌。《書·大禹谟》:“﹝ 舜 ﹞負罪引慝,祗載見 瞽瞍 ,夔夔齋慓, 瞽 亦允若。” 孔 傳:“夔夔,悚懼之貌。”《史記·五帝本紀》:“ 舜 之踐帝位,載天子旗,往朝父 瞽叟 ,夔夔唯謹,如子道。” 裴駰 集解引 徐廣 曰:“和敬貌。” 宋 文天祥 《将母赴贛道西昌》詩:“江湖春汗漫,歲月老峥嶸。手把忘憂草,夔夔繞太清。” 明 方孝孺 《黃氏三壽圖贊》:“伯氏持觴,維仲之授,季也夔夔,以郩以豆。”
“夔夔”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kuí kuí,其含義和用法需結合古籍和權威資料綜合理解:
戒懼敬慎之貌
這是“夔夔”最主要的含義,形容人因敬畏而謹慎的樣子。例如:
傳說中的異獸
單字“夔”指古代神話中的龍形異獸,僅有一足(如《說文解字》所述),商周青銅器常見夔紋裝飾。但“夔夔”作為疊詞時,此義項較少直接使用。
建議在古籍或嚴肅語境中,優先采用“戒懼敬慎”的釋義,其他用法需結合具體文獻分析。
夔夔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意思是形容虎吼聲或獅子吼聲,也可以用來形容其他大型動物的吼聲。
夔夔的部首是夊,夔夔的總筆畫數是12。
夔夔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大明》中。根據古籍記載,夔是一種神獸的名字,相傳能夠辟邪降兇。它的形象被描述為身形巨大、威武矯健,具有強大的咆哮聲,所以夔夔也用來形容動物的吼聲。
夔夔的繁體字是「夔夔」。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夔夔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早期的寫法是「巜巜」,後來發展為「大辶大辶」或「大辶」「夊夊」。
1. 他模仿夔夔的吼聲,吓得大家都跳起來。
2. 深夜裡,聽到從山林中傳來的夔夔聲,令人心中發寒。
1. 夔然:形容态度或舉止高傲而威嚴的樣子。
2. 夔龍:傳說中的一種神獸,是龍和夔的合體形象。
1. 吼叫:指動物或人用力發出的響亮聲音。
2. 咆哮:指大型動物發出的長而有力的聲音。
沉默:指一種沒有聲音,靜寂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