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晉書·文苑傳·羅含》:“﹝ 羅含 ﹞嘗晝卧,夢一鳥文彩異常,飛入口中,因起驚説之。 朱氏 (其母)曰:‘鳥有文彩,汝後必有文章。’自此後藻思日新。”後即用為文思燦然之典。 南朝 梁 蕭統 《錦帶書十二月啟·無射九月》:“才過吞鳥之聲,德邁懷皎之智。” 唐 李瀚 《蒙求》詩:“ 羅含 吞鳥, 江淹 夢筆。” 清 冒襄 《影梅庵憶語》卷二:“雖有吞鳥夢花之心手,莫能追述。”
“吞鳥”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解析,但更常見的是與文采相關的典故:
文思才華的象征(主要含義) 源自《晉書·文苑傳·羅含》的典故:羅含年少時夢見一隻文彩異常的鳥飛入口中,其母認為這是他将有卓越文采的預兆。此後,羅含果然才華橫溢,此典多被用來形容文思泉湧、才華出衆。如唐代李瀚《蒙求》詩雲:“羅含吞鳥,江淹夢筆”,将“吞鳥”與“夢筆生花”并列使用。
能力強大的比喻(較少見用法) 部分資料(如)提到該詞可比喻“能力極強,能克服強敵”,但這種解釋缺乏明确典故支撐,可能與字面“吞食鳥類”的聯想有關,屬于現代延伸用法。
補充說明
《吞鳥》是一個成語,意指強盜、土匪等惡勢力對百姓的殘害和掠奪。
《吞鳥》的部首是口,總共有4個筆畫。
《吞鳥》的源自中國古代的傳說故事。相傳有一隻兇猛的鳥妖,它飛行時可以吞食其它小鳥,給人類帶來巨大的威脅。這個成語借用了鳥妖的形象,用來比喻強盜、土匪等以欺壓百姓為生的惡勢力。
《吞鳥》是“吞鳥”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吞鳥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然而,由于字體的演變,現代普通話中的“吞鳥”寫法已經成為标準。
1. 這個小鎮常常受到吞鳥的襲擊,居民們生活在恐懼之中。 2. 警察鎮壓了吞鳥團夥,保護了附近的居民。
吞食、吞噬、吞并、吞吐、吞下
盜匪、賊寇、歹徒、惡霸、土匪
守護、保護、維護、安全、公正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