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睡不着而歎息。《詩·小雅·大東》:“契契寤歎,哀我憚人。” 晉 陶潛 《贈長沙》詩:“慨然寤歎,念茲厥初。” 唐 張九齡 《在郡秋懷》詩之一:“寂寞遊子思,寤歎何人知?”
“寤歎”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寤歎”指因無法入睡而歎息,常表達憂思、感傷或孤獨的情緒。其中,“寤”本義為睡醒,但在此語境中可引申為“難以入眠”或“清醒狀态”;“歎”即歎息()。
《詩經》中的引用
後世文學中的運用
“寤歎”多用于古典詩文,通過“清醒時的歎息”傳遞深沉的情感,常見于憂國、懷舊、孤獨等主題。現代漢語中已較少使用,但可通過古籍理解其意境。
寤歎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wù tàn"。該詞的意思是在醒來時感到驚歎或歎息。
它的部首是宀和歎,宀表示室内或居住,歎表示歎息的意思。寤歎的總筆畫數為14畫。
該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莊子·齊物論》。在這篇哲學著作中,莊子談到魚的夢境,夢見自己在享受自由自在的遊泳。醒來後,魚感到非常寤寐求之,即在醒來時感到如此遺憾和痛苦的心情。後來,人們将寤寐求之演變為寤歎。
在繁體字中,寤歎的寫法為寤歎。
在古代漢字中,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例如,寤字的曾用字是卧,而歎字的曾用字有奱、龀、叆等。在不同的曆史時期,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一些調整。
以下是一些關于寤歎的例句:
1. 醒來時看到外面下着大雪,我不禁寤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2. 在做夢中我是那麼幸福,但當我醒來時,隻有寤歎和無奈。
寤覺、寤寐、歎息、歎道、歎氣、歎為觀止
驚歎、歎惜、惋惜、歎服
開心、歡樂、滿意、樂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