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碎首糜軀 ”。
"碎首縻軀"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成語,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特定的使用語境。以下從漢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一、字義與詞義解析
二、用法與語境
三、出處與典故 該成語的經典出處是東漢文學家蔡邕的《讓尚書乞在閑冗表》:
“臣所以冒陳愚瞽,碎首縻軀,誠念主勞臣辱,哲人攸歎,是用屢犯,披瀝丹懇。” —— [東漢] 蔡邕 《讓尚書乞在閑冗表》 (來源:南朝·梁·蕭統編《文選》卷三十七,或曆代文集如《蔡中郎集》)
在此表中,蔡邕向皇帝辭讓尚書之職,用“碎首縻軀”極言自己冒死進谏的忠誠與懇切,表達了即使粉身碎骨也要盡忠直言的決心。
四、權威辭書釋義
總結 “碎首縻軀”是一個承載着古代忠烈思想的成語,意為不惜頭顱破碎、身體受縛,甘願犧牲一切。它源于東漢蔡邕的奏章,主要用于臣子向君主表達極緻的忠誠與獻身精神,帶有強烈的犧牲和悲壯色彩。在現代漢語中,它作為典故性成語,用以形容極度忠誠、甘願付出最大代價的決心。
“碎首縻軀”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uì shǒu mí qū,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析:
指為某種目的而粉身碎骨,多表示犧牲生命或付出極大代價以達成目标。該詞與“碎首糜軀”同義,常見于表達忠貞、報恩或踐行承諾的語境。
字面分解:
出處與用法: 最早見于宋代王禹偁《又謝恩表》:“碎首縻軀,萬一冀伸于臣節。”現代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作謂語、賓語或定語,常見于表達忠誠、報恩或誓言。
近義延伸: 與“粉身碎骨”“肝腦塗地”等成語類似,但更強調主動的獻身精神,而非被動遭受災難。
如需更全面的典故或使用場景,可參考漢典、成語詞典等來源。
不蔓不支纏繳楚醪出納簟子碓投渡江獨賢蛾羅番行馮轼佛妝輔車相将浮飄飄幹脯高厲宮钗功勞光贲光銀子覈辯鴻蒙初辟黃發兒齒蝴蝶廳醮酒驚劫驚慕瀾汍犛靬流澌曆位麥須曼壽末列釀采逆鱗戗金青馭容匿柔情軟亸儒館沙土沈耳盛鋭詩舫誓旅鼠遁疏剔唐圃特點天賦觀念聽重外頭人往诰王葛妄言五花八門鄉化西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