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見“ 碎首糜軀 ”。
“碎首縻軀”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suì shǒu mí qū,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析:
指為某種目的而粉身碎骨,多表示犧牲生命或付出極大代價以達成目标。該詞與“碎首糜軀”同義,常見于表達忠貞、報恩或踐行承諾的語境。
字面分解:
出處與用法: 最早見于宋代王禹偁《又謝恩表》:“碎首縻軀,萬一冀伸于臣節。”現代多用于書面或正式場合,作謂語、賓語或定語,常見于表達忠誠、報恩或誓言。
近義延伸: 與“粉身碎骨”“肝腦塗地”等成語類似,但更強調主動的獻身精神,而非被動遭受災難。
如需更全面的典故或使用場景,可參考漢典、成語詞典等來源。
《碎首縻軀》(Suì Shǒu Mí Qū)是一串描述中國古代文人的詞彙,意思是“碎首”指的是才思敏捷,頭腦聰明;“縻軀”則指的是身體被約束,不能自由行動。通常用來形容文人才思卓越但受到封建道德和約束的狀況。
《碎首縻軀》的拆分部首和筆畫是:
碎(石字旁,12畫)、首(片字旁,9畫)、縻(糸字旁,16畫)、軀(身字旁,10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筆記《說文解字》,它描述了文人士子的身份與困境。繁體字寫法為「碎首縻軀」。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和現代略有不同,但整體結構和含義并未改變,隻是字形稍有差異。在古時,碎首縻軀被描述為“碎首縻軀”(“碎首縻軀”)。
以下是一個使用《碎首縻軀》的例句:
“這位文人才子的碎首縻軀,使他無法表達内心的真實想法,隻能默默忍受束縛。”
一些以“碎首縻軀”為基礎的組詞可能包括:
1. 碎裂(suì liè):指将整體分成小碎片。
2. 侍奉(shì fèng):指服侍或隨從他人。
3. 軀幹(qū gàn):指人或動物的身體主幹部分。
與“碎首縻軀”相似的詞可能包括:
1. 開放(kāi fàng):與被束縛相反,指自由、開放的狀态。
2. 自由(zì yóu):與受限相反,指沒有束縛或約束。
總的來說,“碎首縻軀”是一個形象且富有哲理的詞彙,用來描述文人們在古代社會中才思敏捷卻受到封建道德約束的困境。它不僅僅是一個漢字的組合,還承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