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唾余的意思、拾唾余的详细解释
拾唾余的解释
亦作“ 拾餘唾 ”。同“ 拾人涕唾 ”。 清 袁枚 《再示儿》诗:“书经动笔裁提要,诗怕随人拾唾餘。” 清 章学诚 《文史通义·论文辨伪》:“然出老生常谈,尽人所知,毋庸拾餘唾也。”
词语分解
- 拾的解释 拾 í 捡,从地上拿起:拾草。拾粪。拾零(捡取某方面的零碎材料,常用于文章标题)。拾取。俯拾皆是。拾人牙慧。 收,敛,整理:收拾。拾掇。 “十”的大写。 旧称射箭人穿在左臂上的皮制护袖。 丢 拾 è
- 唾余的解释 比喻别人的无足轻重的点滴言论或意见 拾人唾余详细解释唾液之余。喻别人的点滴言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恤赠谏官之谬》:“夫 杜泰 凶竖,谗杀 从谦 ,死有餘辜,其唾餘岂士大夫可拾者?”
专业解析
“拾唾余”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拾取别人吐出来的唾沫剩余物,比喻抄袭、重复或拾取别人说过的话或意见,缺乏自己的见解和创新。以下是详细解释:
-
字面与比喻义解析:
- 拾:捡取。
- 唾:唾液,唾沫。
- 余:剩余的东西。
- 字面意思:捡取别人吐出来的唾沫的残余。这个形象本身带有贬义色彩,令人联想到不洁和低贱。
- 比喻义:引申为毫无创见地抄袭、模仿或重复别人的言论、观点或作品。它强调这种行为是拾取别人咀嚼过、已无价值或令人鄙弃的东西,含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指斥这种行为是缺乏独立思考、人云亦云、甚至剽窃。
-
用法与语境:
- 该成语通常用作贬义词,用于批评那些在言论、写作或学术上缺乏原创性,只会照搬或复述他人观点的人。
- 常出现在评论文章、学术批评或对抄袭行为的指责中。
- 例如:“这篇文章毫无新意,不过是拾人唾余之作。”“他的观点并非独创,只是拾前人之唾余。”
-
出处(来源依据):
- “拾唾余”的典故可追溯至古代文献。其核心意象“拾人涕唾”或“拾人唾余”在宋代及以后的文献中已有体现。
- 较为明确的出处见于明代胡应麟的《诗薮》。在评论诗歌创作时,胡应麟批评了当时一些诗人模仿盛唐却不得其精髓的现象,原文写道:“……然古今迥阔,神韵天渊,或学焉而得其皮毛,或悟焉而契其神理,或力仿而逼其真,或浅尝而拾其唾余……” 这里“拾其唾余”即指肤浅地模仿,只学到别人剩下的、无价值的部分。
- 清代学者如王士禛等在其著作中也曾使用类似表达(如“拾人涕唾”),进一步巩固了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
权威词典释义参考:
- 虽然无法提供实时链接,但权威的汉语词典如《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辞海》等均收录了“拾唾余”或“拾人涕唾”词条,释义均指向拾取别人的唾沫,比喻抄袭、重复别人的言论或意见而无创见。例如《汉语大词典》释“拾人涕唾”为:“涕唾,鼻涕和唾沫。拾取别人的鼻涕和唾沫。比喻因袭别人的言论或见解,没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
“拾唾余”是一个形象生动且带有强烈贬义的成语,意指毫无创见地抄袭或重复他人的言论、观点,如同捡取别人吐出的、毫无价值的唾沫残余。它源自古代文论(尤以明代胡应麟《诗薮》中的表述为明确出处),并被历代权威汉语词典所收录,用于批评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的行为。
网络扩展解释
“拾唾余”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shí tuò yú,以下是详细解释:
1.词义解析
- 本义指拾取别人的唾液或残渣,比喻因袭他人的言论或见解,缺乏独创性,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其核心含义与“拾人涕唾”“拾人牙慧”等成语相近。
2.来源与用法
- 该词最早见于清代文献,如袁枚《再示儿》诗:“诗怕随人拾唾餘”,以及章学诚《文史通义》中“毋庸拾餘唾”的用法。近代梁启超在讨论商务关系时也曾用“拾人唾余”批评缺乏创新的现象。
- 语法上属于动宾结构,常用于书面语,作谓语、宾语或定语。例如:“学术研究最忌拾人唾余。”
3.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拾人牙慧、因循守旧、人云亦云。
- 反义词:独辟蹊径、别出心裁、自出机杼。
4.例句参考
- 清代章学诚批评道:“然出老生常谈,尽人所知,毋庸拾餘唾也。”
- 梁启超《论内地杂居与商务关系》:“事事落人之后,拾人唾余。”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词的古代用例或详细辨析,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相关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黯暧摆龙门阵猜情沧澥谄徇炒铁察验车通崇荟春晓胆魄倒洑的笃戏屙金溺银番阳飞棋非是赶墟公式乖互古定剑贵庚棍精欢故回盻翦理渐苒减师半德禁塞给事郎机梭隽彦口分狼望老惛连珠箭懔栗霖霖理人留题龙汉刼沦漪蒙泽逆定女侄盘蜿评述青山生意清水脸毬式沙龙少商声利客宿猾唐棣滩头讨乖托运费卧果儿无庸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