滅卻的意思、滅卻的詳細解釋
滅卻的解釋
見“ 滅卻 ”。
亦作“ 滅卻 ”。熄掉;消除。 明 高明 《琵琶記·寺中遺像》:“第一滅卻心頭火,第二解開眉間鎖。” 郭沫若 《羽書集·抗戰與覺悟》:“我們的這次神聖戰争是滅卻了自己的私欲而保持人類的天理。”
詞語分解
- 滅的解釋 滅 (滅) è 火熄:熄滅。 消失,喪失:滅口。滅亡。不可磨滅。滅族(古代的一種殘酷刑罰,一人犯罪,株連他的父母兄弟妻子等親屬,都被一起殺掉)。 淹沒:滅頂之災。 亡明着 筆畫數:; 部首:火; 筆
- 卻的解釋 卻 è 退:卻步(因畏懼或厭惡而後退,如“望而卻卻”)。退卻。 退還,不受:盛情難卻。 表示轉折:我來了,他卻走了。 去掉:失卻。了(僶 )卻。 筆畫數:; 部首:卩;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滅卻”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延伸,以下為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釋義:指徹底消除、完全撲滅或熄掉某種事物或現象。既可用于具象事物(如熄滅火焰),也可用于抽象概念(如消除情緒、欲望等)。
- 發音:miè què(拼音),注音為ㄇㄧㄝˋ ㄑㄩㄝˋ。
2.出處與用法
- 曆史文獻:
- 明代高明《琵琶記·寺中遺像》中寫道:“第一滅卻心頭火,第二解開眉間鎖”,指消除内心的憤怒與憂愁。
- 郭沫若在《羽書集·抗戰與覺悟》中引申為“滅卻私欲,保持天理”,強調舍棄個人欲望以維護公義。
- 故事起源:據《左傳·莊公十二年》記載,文公因得罪神靈導緻宗廟被毀,諸侯讨伐,後引申為“徹底消除禍患”。
3.使用場景
- 具象對象:如撲滅火災、熄滅燈火等。
- 抽象對象:
- 情緒:如“滅卻心頭火”(平息憤怒);
- 社會現象:如消除災難、疾病或不良風氣;
- 哲學層面:如摒棄私欲、執念,追求更高境界。
4.例句參考
- 顧城詩句:“幻想總把破滅寬恕,破滅卻從不把幻想放過”,此處“滅卻”暗含“消亡”的意境。
- 現代網絡文學中,如“滅卻師靈光波動拳”,借該詞表達“消除負面能量”的虛構設定。
5.近義詞與延伸
- 近義詞:撲滅、消除、平息、摒棄。
- 反義詞:點燃、助長、保留。
總結來看,“滅卻”強調一種主動且徹底的行為,既可用于日常場景,也可升華至精神層面。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參考《左傳》《琵琶記》等文獻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二
《滅卻》一詞的意思
《滅卻》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指完全消失、徹底熄滅或消亡。
拆分部首和筆畫
《滅卻》的部首是火,由四個筆畫組成。
來源
《滅卻》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出自佛教經典。在佛教中,滅卻指的是解脫、超越生死循環,達到涅槃的境界。
繁體字
繁體字《滅卻》的寫法為「滅卻」。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滅卻」一詞的漢字寫法并非和現代相同。它的古代寫法為「熄滅」。
例句
1. 戰争結束後,敵人的勢力徹底滅卻了。
2. 他的聲音在夜空中漸漸熄滅。
組詞
組詞:滅亡、消滅、滅絕、毀滅、滅頂、消亡等。
近義詞
近義詞:熄滅、熄燈、消失、消散、消退等。
反義詞
反義詞:燃燒、活躍、生存、興盛、常存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