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反复思虑。《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所取者 恪 也,今已死”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喜 《志林》:“初 权 病篤,召 恪 辅政。临去,大司马 吕岱 戒之曰:‘世方多难,子每事必十思。’” 前蜀 贯休 《寿春节进》诗:“俭德为全德,无思契十思。”
(2). 唐 魏徵 谏 太宗 予以慎重思考的十个方面。《旧唐书·魏徵传》:“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所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而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恐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十思"是汉语中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源自唐代名臣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指君主治理国家时需要审慎思考的十个方面。在《汉语大词典》中,该词被定义为"治国者应深思的十项要务",其现代语义延伸为对重大决策的系统性考量。
从语义构成分析,"十"作为数词表示完整体系,"思"作动词强调理性思考,《古代汉语词典》指出这种"数词+核心动词"的结构常见于政论典籍,具有强化行为系统性的修辞效果。具体十项内容在《贞观政要》中有完整记载,包括: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作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冲、惧满溢则思江海、乐盘游则思三驱、忧懈怠则思慎终、虑壅蔽则思纳谏、惧谗邪则思正身、行封赏则思无因喜、施刑罚则思无因怒。
该词在当代《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被标注为历史典故词,建议在政论、管理类语境中使用。商务印书馆《新华成语大词典》强调其现实意义,认为"十思"精神可引申为现代组织决策中的风险评估机制。从语用功能看,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用学教程》指出该词多用于强调决策的全面性与预见性,常见于政策分析、战略规划等专业领域。
“十思”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以下是综合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的政治理念()
《三国志》中的渊源( )
语言学的解读( ) 作为汉语成语,“十思”可表示极度深切的思念,如“十思故乡”表达对故乡的强烈眷恋。但此用法在古籍中较少见,更多见于现代语境。
现代误读辨析() 部分非权威资料将“十思”解释为包含“思源、思变”等十种思维方法(十思诀),这类说法缺乏历史文献支撑,属于现代引申义。
注音为shí sī(ㄕˊ ㄙ),由独体字“十”与上下结构“思”组成()。
建议优先参考《旧唐书》《三国志》等正史记载理解该词,若需完整十思内容可查阅来源原文。
拔赵帜易汉帜不堪入目插烛伧楚陈泰挂壁串掇促死促灭打当面鼓代马望北点饥短调繁响分扣扶倾干掌高辞高睨大谈勾考关阂纶巾诡笑虎炳加压届满棘澁抗魄冷若冰霜梁王苑脸谱化临讯瞀懮邈视愍惜靡它南舣北驾逆産盼眄千里之足寝牀穷玄麴王屈抑润丽山肤双回司钻松江鲈潭湫抟聚突显顽惰尪劣舞伴无旧象白详允宪命小过节儿小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