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懂得水的性能,具有泅水等本領。《水浒傳》第三六回:“小弟姓 李 名 俊 ,祖貫 廬州 人氏,專在 揚子江 中撐船,稍公為生,能識水性。” 魯迅 《花邊文學·水性》:“這一種能浮水的本領,俗語謂之‘識水性’。”
“識水性”是一個漢語詞彙,綜合不同來源的解釋,其含義可以從以下三個層面理解:
“識水性”指懂得水的物理特性(如浮力、阻力等)并掌握遊泳或水上活動技能。該詞常用于描述人對水域的適應能力,例如《水浒傳》提到李俊“能識水性”,即強調其熟悉水流且擅長泅水。
在文學或口語中,“識水性”有時被賦予哲學意味,比喻人應像了解水一樣認識自身優缺點,或形容對事物本質的洞察力(如魯迅在《水性》中的比喻)。
補充說明:需注意“水性”單獨使用時可能帶有“性情不穩定”的貶義(如“水性楊花”),但“識水性”本身無此含義。
《識水性》是一個含有深刻哲理的成語,意思是認識水的性質和特點。它可以引申為認清人和事物的實質和本質。
拆分部首和筆畫:《識水性》是由“讠”、“彳”、“氵”、“心”、“口”五個部首組成,總共有10個筆畫。
來源:《識水性》這個成語出自《漢書·江表傳》,最早是用來形容江水的性質和規律。後來,人們将其引申為認識事物、人情世故的能力和智慧。
繁體:識水性
古時候漢字寫法:識水型
例句:
組詞:識字、識人、識貨、識趣、水性楊花
近義詞:洞察一切、深明大義
反義詞:淺薄無知、愚昧無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