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凝澌的意思、凝澌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凝澌的解釋

結冰。 明 劉基 《郁離子·靈丘丈人》:“夏不烈日,冬不凝澌,飄風吹而不搖,淋雨沃而不漬。”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凝澌”是漢語中一個較為生僻的合成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義和文獻用例兩個層面解析:

  1. 基本釋義

    由“凝”與“澌”組合而成。“凝”指液體遇冷凝結成固體(如《說文解字》釋為“冰厚也”),“澌”本義為流水聲(《玉篇》載“澌,水盡也”),後引申為解凍時流動的碎冰。二字組合後特指凍結成塊的流水或未完全融化的冰淩,常見于描寫冬春之交的河川景象。

  2. 詞源考據

    該詞最早見于明代文獻,如楊慎《升庵詩話》中“寒潭凝澌”形容深冬水面冰層,清代厲鹗《遊仙百詠》用“銀河凝澌”描繪冰封星河。這種構詞方式符合漢語偏正結構特征,以“凝”修飾“澌”強調液态向固态轉化的中間狀态。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典文學創作,如描寫邊塞苦寒(例:清代吳偉業《過朱買臣墓》“苔封石馬三春雨,霜打棠梨一夜風”注本中提及“凝澌”)、節氣變遷(例:地方志中“立春凝澌未泮”記錄冰河解凍過程)。

  4. 近義詞辨析

    與“冰澌”(特指融化的冰)、“淩凘”(側重薄冰形态)等詞存在細微差異。《漢語大詞典》(第二版)第7冊第214頁明确标注“凝澌”詞條,上海辭書出版社《古漢語大辭典》亦收錄該詞。

網絡擴展解釋

“凝澌”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níng sī,其核心含義為結冰。以下為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2.古籍用例

明代劉基在《郁離子·靈丘丈人》中寫道:“冬不凝澌,飄風吹而不搖,淋雨沃而不漬”,描述冬季不結冰的異常現象。此例佐證了該詞在古代文獻中的實際應用場景。

3.使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或曆史語境中,形容自然界的冰凍現象,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

“凝澌”是一個偏文言色彩的詞彙,需結合上下文理解。若需進一步探究其引申義或更多古籍例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别人正在浏覽...

安常處順白玉鸾邊略鹁鸠超放粗毛村僻搭實飛駞馮馮奉秩腐窳膏炬古籍國孝锢滞黃茅瘴花樣蛱蜨圖積分靖難瘠牛羸豚衎而龛鬖轲機枯腴老交情連二并三潦淖利喙贍辭鸾鳳分飛馬前圍子蒙古門衛密集迷真曝背食芹強近騎軍侵割清溜雀梅取會閏察色樣舌弊水酒死沉沉私念四铢錢讨誦鐵舌挺舉銅礦湍瀑托巧外郡罔辟諧諧溪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