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懂得水的性能,具有泅水等本领。《水浒传》第三六回:“小弟姓 李 名 俊 ,祖贯 庐州 人氏,专在 扬子江 中撑船,稍公为生,能识水性。” 鲁迅 《花边文学·水性》:“这一种能浮水的本领,俗语谓之‘识水性’。”
“识水性”是一个汉语词汇,综合不同来源的解释,其含义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理解:
“识水性”指懂得水的物理特性(如浮力、阻力等)并掌握游泳或水上活动技能。该词常用于描述人对水域的适应能力,例如《水浒传》提到李俊“能识水性”,即强调其熟悉水流且擅长泅水。
在文学或口语中,“识水性”有时被赋予哲学意味,比喻人应像了解水一样认识自身优缺点,或形容对事物本质的洞察力(如鲁迅在《水性》中的比喻)。
补充说明:需注意“水性”单独使用时可能带有“性情不稳定”的贬义(如“水性杨花”),但“识水性”本身无此含义。
《识水性》是一个含有深刻哲理的成语,意思是认识水的性质和特点。它可以引申为认清人和事物的实质和本质。
拆分部首和笔画:《识水性》是由“讠”、“彳”、“氵”、“心”、“口”五个部首组成,总共有10个笔画。
来源:《识水性》这个成语出自《汉书·江表传》,最早是用来形容江水的性质和规律。后来,人们将其引申为认识事物、人情世故的能力和智慧。
繁体:識水性
古时候汉字写法:識水型
例句:
组词:识字、识人、识货、识趣、水性杨花
近义词:洞察一切、深明大义
反义词:浅薄无知、愚昧无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