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n; lair; nest] 栖居或藏身洞穴
(1).蟲鳥獸類栖身之處。 唐 蘇鹗 《蘇氏演義》卷下:“結草蟲,一名結葦,好於草末折屈草葉為巢窟,處處有之。”
(2).敵人或盜賊盤踞之地。《三國志·魏志·陳留王奂傳》:“ 蜀 所恃賴,唯 維 而已,因其遠離巢窟,用力為易。”《隋書·楊素傳》:“高壁據嶮,抗拒官軍,公以深謀,出其不意,霧廓雲除,冰消瓦解,長驅北邁,直趣巢窟。” 宋 葉適 《上光宗皇帝劄子》:“自是以來,幾二十年, 顔亮 兇狂,離其巢窟,跳躑一戰,鼓聲所震, 常 潤 之屋瓦幾無寧者。”《明史·漢王高煦傳》:“﹝ 宣宗 ﹞過 楊村 ,馬上顧從臣曰:‘度 高煦 計安出?’或對曰:‘必先取 濟南 為巢窟。’”
“巢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方面詳細解析:
蟲鳥獸類栖身之處
指動物栖息或藏身的洞穴、巢穴,例如昆蟲在草葉間搭建的巢窟。唐代蘇鹗《蘇氏演義》記載:“結草蟲……折屈草葉為巢窟”,描述了蟲類築巢的自然現象。
敵人或盜賊盤踞之地
比喻敵對勢力或匪徒的據點,常見于曆史文獻。如《三國志》提到“因其遠離巢窟,用力為易”,指趁敵人離開老巢時進攻;《隋書》中“直趣巢窟”則強調直搗敵方大本營的戰略。
“巢窟”兼具自然與人文雙重含義,既指動物栖居的物理空間,也象征人類社會中需要清除的隱患據點。其使用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具體指向。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