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省的意思、誓省的詳細解釋
誓省的解釋
即誓社。《禮記·玉藻》:“唯君有黼裘以誓省。” 孫希旦 集解:“《郊特牲》‘君親誓社’, 鄭 註:‘社或作省’。此‘誓省’亦當作‘誓社’。誓社,為社田而誓衆也。”參見“ 誓社 ”。
詞語分解
- 誓的解釋 誓 ì 當衆或共同表示決心,依照說的話實行:誓師。誓詞。誓願。誓死。 表示決心的話:發誓。宣誓。立誓。 筆畫數:; 部首:言; 筆順編號:
- 省的解釋 省 ě 地方行政區域:省份。省會。 節約,不費:省錢。省事。省吃儉用。 簡易,減免:省略。省稱。省寫。 中國古官署名:中書省(a.魏晉開始設置,總管國家政務,曆代有所沿革,唐初設“中書、尚書、門下”三
專業解析
“誓省”的漢語詞典釋義
“誓省”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複合詞,由“誓”與“省”二字組成,其含義需結合兩字的古義及古代典章制度來理解。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主要見于古籍或特定曆史語境。
-
字義分解與核心含義:
- 誓: 本義指嚴肅的告誡、約束或立下諾言。在古代,常用于表示在神明或重要場合前立下的具有約束力的諾言、盟約或命令。如《說文解字》釋:“誓,約束也。”
- 省: 本義指察看、檢查、反省。引申為中央官署名稱(如尚書省、中書省),或指王宮禁地(如“禁省”)。
- 誓省: 綜合二字之義,“誓省”特指古代帝王在宮禁之内(即“省”中)向臣下發布重要命令、告誡或誓言的行為或場合。它強調的是在最高權力核心區域進行的、具有神聖性或強制約束力的宣示活動。
-
曆史語境與用例:
- 該詞多見于記載古代禮儀、制度的典籍中。例如,在描述帝王于宮廷内召集重臣,發布重要政令、訓誡或進行盟誓時,會使用“誓省”。
- 據《周禮》等文獻記載及後世注疏,古代有“誓于祖廟”、“誓于社稷”等儀式,“誓省”則側重于在宮禁之内進行的類似具有約束力的宣告活動。它體現了王權在核心統治區域的直接行使和權威宣示。
-
現代使用與替代:
- 在現代漢語中,“誓省”一詞已基本消亡,不再使用于日常或書面表達。
- 其含義在現代語境中,可根據具體情況用“宮廷訓令”、“禁中宣谕”、“發布谕旨”或更直白的“在宮廷内發布命令/誓言”等表述來替代。
“誓省”是一個古語詞,專指古代帝王在其宮禁之内(省)向臣下發布具有約束力的命令、告誡或誓言的行為或場合。它體現了古代王權在核心統治區域進行權威宣示和約束的特殊形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再流通使用。
參考來源:
- 字義解釋綜合參考《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對“誓”、“省”及複合詞的釋義。
- 曆史語境與用例參考《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及相關古代典章制度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
“誓省”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與用法主要源于《禮記》等典籍,以下是綜合多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釋義
- 詞義:即“誓社”,指古代君主在社田(祭祀土地神的場所)活動中,對民衆進行訓誡或誓衆的儀式。
- 字形考據:根據孫希旦《禮記集解》,“省”是“社”的假借字,故“誓省”應作“誓社”解。
2.文獻出處
- 源自《禮記·玉藻》:“唯君有黼裘以誓省。”
- 《禮記·郊特牲》中亦有“君親誓社”的記載,進一步佐證“省”與“社”的關聯。
3.曆史背景
- 功能:此類儀式可能用于軍事動員或祭祀前的規範,君主通過誓衆明确責任、紀律,如《禮記》提到的“為社田而誓衆”。
- 文化意義:反映了古代禮制中“社”作為土地神象征的重要性,以及君主通過儀式強化權威的傳統。
4.相關詞彙
- 近義詞:誓社(直接關聯)、誓衆(泛指宣誓行為)。
- 延伸概念:古代類似儀式還有“誓師”“祭社”等,均屬禮制活動範疇。
“誓省”是古代禮制術語,需結合文獻語境理解。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研究古籍或曆史場景複現。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禮記》及漢代學者鄭玄、清代孫希旦的注釋。
别人正在浏覽...
半壁河山蚫螺敝惡并列簸谷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蒼鹭舛差春帖子詞打磕铳蜑舟大遷放像機伐性封關甘瓜苦蒂根本公事還視韓非黑津津鴻篇巨着隳颠獲隴望蜀胡同兒江鲚解紐浸提錦西計無所施緝綴蠲滌镌刻輆軩堪以告慰克化林岸龍茶镂冰劚雪賣折怒潮披帷球球蛋蛋淇園入寇爇香頂禮涉江收考瘦括括瘦愞説矮話宿露天理委積維穩巫尪巫陽鮮緑新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