誓省的意思、誓省的详细解释
誓省的解释
即誓社。《礼记·玉藻》:“唯君有黼裘以誓省。” 孙希旦 集解:“《郊特牲》‘君亲誓社’, 郑 註:‘社或作省’。此‘誓省’亦当作‘誓社’。誓社,为社田而誓众也。”参见“ 誓社 ”。
词语分解
- 誓的解释 誓 ì 当众或共同表示决心,依照说的话实行:誓师。誓词。誓愿。誓死。 表示决心的话:发誓。宣誓。立誓。 笔画数:; 部首:言; 笔顺编号:
- 省的解释 省 ě 地方行政区域:省份。省会。 节约,不费:省钱。省事。省吃俭用。 简易,减免:省略。省称。省写。 中国古官署名:中书省(a.魏晋开始设置,总管国家政务,历代有所沿革,唐初设“中书、尚书、门下”三
专业解析
“誓省”的汉语词典释义
“誓省”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复合词,由“誓”与“省”二字组成,其含义需结合两字的古义及古代典章制度来理解。在现代汉语中已非常罕见,主要见于古籍或特定历史语境。
-
字义分解与核心含义:
- 誓: 本义指严肃的告诫、约束或立下诺言。在古代,常用于表示在神明或重要场合前立下的具有约束力的诺言、盟约或命令。如《说文解字》释:“誓,约束也。”
- 省: 本义指察看、检查、反省。引申为中央官署名称(如尚书省、中书省),或指王宫禁地(如“禁省”)。
- 誓省: 综合二字之义,“誓省”特指古代帝王在宫禁之内(即“省”中)向臣下发布重要命令、告诫或誓言的行为或场合。它强调的是在最高权力核心区域进行的、具有神圣性或强制约束力的宣示活动。
-
历史语境与用例:
- 该词多见于记载古代礼仪、制度的典籍中。例如,在描述帝王于宫廷内召集重臣,发布重要政令、训诫或进行盟誓时,会使用“誓省”。
- 据《周礼》等文献记载及后世注疏,古代有“誓于祖庙”、“誓于社稷”等仪式,“誓省”则侧重于在宫禁之内进行的类似具有约束力的宣告活动。它体现了王权在核心统治区域的直接行使和权威宣示。
-
现代使用与替代:
- 在现代汉语中,“誓省”一词已基本消亡,不再使用于日常或书面表达。
- 其含义在现代语境中,可根据具体情况用“宫廷训令”、“禁中宣谕”、“发布谕旨”或更直白的“在宫廷内发布命令/誓言”等表述来替代。
“誓省”是一个古语词,专指古代帝王在其宫禁之内(省)向臣下发布具有约束力的命令、告诫或誓言的行为或场合。它体现了古代王权在核心统治区域进行权威宣示和约束的特殊形式。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流通使用。
参考来源:
- 字义解释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对“誓”、“省”及复合词的释义。
- 历史语境与用例参考《周礼注疏》(中华书局点校本)及相关古代典章制度研究文献。
网络扩展解释
“誓省”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与用法主要源于《礼记》等典籍,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词义:即“誓社”,指古代君主在社田(祭祀土地神的场所)活动中,对民众进行训诫或誓众的仪式。
- 字形考据:根据孙希旦《礼记集解》,“省”是“社”的假借字,故“誓省”应作“誓社”解。
2.文献出处
- 源自《礼记·玉藻》:“唯君有黼裘以誓省。”
- 《礼记·郊特牲》中亦有“君亲誓社”的记载,进一步佐证“省”与“社”的关联。
3.历史背景
- 功能:此类仪式可能用于军事动员或祭祀前的规范,君主通过誓众明确责任、纪律,如《礼记》提到的“为社田而誓众”。
- 文化意义:反映了古代礼制中“社”作为土地神象征的重要性,以及君主通过仪式强化权威的传统。
4.相关词汇
- 近义词:誓社(直接关联)、誓众(泛指宣誓行为)。
- 延伸概念:古代类似仪式还有“誓师”“祭社”等,均属礼制活动范畴。
“誓省”是古代礼制术语,需结合文献语境理解。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研究古籍或历史场景复现。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礼记》及汉代学者郑玄、清代孙希旦的注释。
别人正在浏览...
嗌嗌安缓宝墨背膂鞭杻冰合并土不安于位不能补葺敞口丞倅成竹在胸槌饼蛋白打棚东北易帜斗茗烦惵讽诫奋迹幅利工人运动光灿广座官徒诡辉孤危豪占河陇煎饼江南七子儌遮夹七夹八荆和镜览进士第句律竣事看风使船駃河卖婆漫无边际縻军鸣凤朝阳谬计牛奶杮弃好背盟起坛瞿地躯腰融调蛇舅母社栎神谟夙昔无抑制五月粜新谷谢安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