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夜裡的露水。 唐太宗 《詠雨》:“新流添舊澗,宿露足朝煙。” 宋 文同 《露香亭》詩:“宿露濛曉花,婀娜清香發。” 元 黃溍 《秋懷》詩之二:“稍稍秋河落,娟娟宿露微。”
“宿露”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角度綜合解析:
宿露指夜晚的露水,源自古代農耕文化中對自然現象的觀察,常用來比喻事物經過長時間積累後的沉澱狀态。讀音為sù lù(部分資料标注為xiǔ lù,可能存在方言或古音差異)。
自然現象
字面意義為“夜間的露水”,如唐太宗詩句“宿露足朝煙”,宋代文同《露香亭》中“宿露濛曉花”等,均以露水象征時間流逝與自然變化。
比喻意義
引申為“積累與沉澱”,如“宿露成語”形容事物經過長期積累後變得深厚。這種用法常見于文學創作,如元代黃溍《秋懷》中“娟娟宿露微”,暗含時間與經曆的累積。
實際應用
常與其他詞組合使用,例如成語“餐風宿露”(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艱辛),如“地質隊餐風宿露勘探煤礦”。
“宿露”兼具自然現象與抽象哲理的雙重含義,需結合語境理解。如需更多例句或文學出處,可參考《詠雨》《露香亭》等古詩文。
宿露是一個詞,意思是夜晚的露水。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宀”是寶蓋部,表示與屋宇有關,而“雨”是雨部,表示與雨水有關。宿露的總筆畫數為14。
宿露源自于古代文獻,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士伯》:“思則有宿,宿則競言。”其中“思則有宿”指的是賞夜景很晚才睡,結果因此而餓了整夜。後來逐漸引申為夜晚的露水。
在繁體字中,宿露的寫法和簡體字基本相同。例如,在繁體字體中,宿露的字形為「宿露」。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宿露的字形略有不同。具體來說,它由“宀”、“屍”和“雨”組成。在這種寫法中,字形更複雜,但意思相同。
以下是幾個關于宿露的例句:
1. 晚霞餘暈,夜空中已開始布滿了宿露。
2. 散步回家的時候,宿露沾濕了我的鞋子。
3. 晨起,大地上彌漫着新鮮的宿露氣息。
宿露可以與其他詞組合成新詞,例如:晨露、草露等。這些詞指的是不同環境下的露水。
宿露的近義詞有夜露、夜淚等,它們都指的是夜晚的露水。
宿露的反義詞沒有一個明确的詞彙與之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