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seless to regret;repent too late as one who is unable to bite one's navel] 噬:咬;及;到。當後悔時,像用嘴咬不着自己的肚臍那樣,沒有用的。後來就用“噬臍何及”比喻後悔也來不及
“噬臍何及”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曆史來源:
出自《左傳·莊公六年》。春秋時期,楚文王攻打申國途經鄧國,鄧國大夫勸鄧侯趁機殺掉楚文王以絕後患,并警告道:“若不早圖,後君噬齊(臍),其及圖之乎?”意為若不早作打算,将來後悔就像咬不到自己的肚臍一樣,為時已晚。最終鄧國未采納建議,後被楚國所滅。
演變:
部分現代詞典(如、4)提到該成語引申為“形容親情深厚”,但此解釋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與典故混淆,需謹慎使用。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左傳》原文或權威成語詞典。
《噬臍何及》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小心眼、過分計較小事,不能放下一點點小得失。
《噬臍何及》由“口”、“肉”、“月”、“手”和“點”五個部首組成,共計15個筆畫。
《噬臍何及》源自宋代呂祖謙的《石鼓文》。相傳,魯國有一對兄弟,其中一個人不肯為自己的兒子割臍療病,理由是割了就會咬臍不勝傷,洞房花燭夜完了之後,他連忙找油泡臍帶回家中,生怕一不在意,被基督搞得咬破臍帶,濺血滿地。這個故事講的就是人們對小事過分計較,心思狹窄。
《噬臍何及》的繁體字為《噬臍何及》。
在古時候,《噬臍何及》的寫法可能不同于現在的樣子,因為漢字的形态變遷與時代變化有關。
他總是糾結于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完全沒有意識到“噬臍何及”。
噬字為詞組中的核心字,可以和其他字搭配形成各種詞組,如“噬人不眠”、“噬骨黩武”等。
與《噬臍何及》意思相近的成語還包括“井井有條”、“胸有成竹”等。
與《噬臍何及》相反的成語包括“睚眦必報”、“血海深仇”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