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黃的意思、蛇黃的詳細解釋
蛇黃的解釋
礦物名。即氧化物礦物褐鐵礦的結核。中醫用以入藥,有安神鎮驚、止血定痛之功效。古人以為是生于蛇腹中之物,或以為是蛇蟄伏時口含之物。又稱蛇含石。《爾雅翼·釋魚》:“﹝蛇﹞冬輒含土入蟄,及春出蟄則吐之,其圓重如錫石,謂之蛇黃。”按, 清 陳大章 《詩傳名物集覽·蟲豸·維虺維蛇》引作“虵黃”。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石二·蛇黃》:“蛇黃生腹中,正如牛黃之意。”
詞語分解
- 蛇的解釋 蛇 é 爬行動物,身體細長,體上有鱗,沒有四肢。種類很多,有的有毒,有的無毒。以蛙、鼠為食,大蛇亦吞食大的獸類:蛇蛻。蛇行。蛇蠍。蛇足(喻多餘無用的事物)。畫蛇添足。 蛇 í 〔委(卛 )蛇〕見“委
- 黃的解釋 黃 á 像金子或向日葵花的顔色:黃色。黃昏。牛黃。黃澄澄。信口雌黃。 特指中國黃河:黃災。治黃。黃泛區。 指“黃帝”(即“軒轅氏”,傳說中原始社會部落聯盟首領):黃老(黃帝和老子)。炎黃子孫。 事情失
專業解析
蛇黃,漢語詞彙,具有雙重含義,主要指向一種特定的礦物類中藥及其字面本義。以下是詳細解釋:
1. 礦物類中藥(主要含義)
- 定義: 蛇黃指一種呈卵圓形的礦物結核,主要成分為褐鐵礦(含水氧化鐵)。其外觀呈黃棕色或深棕色,質地堅硬,表面粗糙,常有類似蛇鱗的紋理或凹陷,形似蛇的頭部或膽囊,故名“蛇黃”。
- 來源與形成: 古代認為此物是蛇冬眠時口含或腹中所生的結石,故稱“蛇含石”或“蛇黃”。現代礦物學證實,它是在特定地質條件下形成的結核狀褐鐵礦。
- 藥用價值(中醫):
- 性味歸經: 性寒,味甘。
- 功效: 傳統中醫認為蛇黃具有安神鎮驚、止血定痛的功效。
- 主治: 常用于治療驚痫抽搐、心悸失眠、小兒驚風、外傷出血、癰腫瘡毒等症。
- 用法: 多煅燒後研末入丸散劑内服,或研末外敷。
- 古籍記載: 《唐本草》記載:“蛇黃,主心痛疰忤,石淋,産難,小兒驚痫。”《本草綱目》将其歸入“石部”,李時珍描述其“氣味甘、寒、無毒”,并引述前人對其功效的論述。
2. 字面本義(次要含義)
- 定義: 從字面拆解,“蛇”指爬行動物蛇,“黃”指黃色。因此,“蛇黃”可指蛇的膽囊或蛇的膽汁(膽汁通常呈黃綠色)。此義項在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可能出現,但在現代漢語中已非常罕見,遠不如作為礦物藥的含義常用。
- 關聯: 這種字面理解可能與古人最初命名礦物“蛇黃”的聯想有關(因其顔色和形狀聯想到蛇的膽囊)。
在現代漢語詞典釋義和實際應用中,“蛇黃”最主要、最核心的含義是指一種結核狀褐鐵礦,作為中藥材使用,具有安神鎮驚、止血等功效。其得名源于其外觀形态似蛇含之物或蛇膽。其字面意義(蛇的膽囊/膽汁)已極少使用。
參考資料:
- 李時珍. 《本草綱目》(石部·蛇黃). 明朝.
- 蘇敬 等. 《新修本草》(唐本草). 唐朝.
- 國家藥典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 (雖現代藥典可能未直接收錄“蛇黃”條目,但相關礦物藥研究可參考其規範)。
- 權威漢語詞典(如《辭海》、《漢語大詞典》)對“蛇黃”的釋義均側重其中藥礦物屬性。
網絡擴展解釋
“蛇黃”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語境判斷,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一、成語釋義(比喻人)
基本含義:指毒蛇的黃色皮膚,比喻陰險狠毒、狡詐危險的人。
詳細解釋:
- 由“蛇”和“黃”組成,前者象征毒蛇的危險性,後者指其表皮顔色。
- 形容人的性格或行為如毒蛇般陰險,常含貶義,用于警示遠離此類人。
- 例:古籍中會用“蛇黃”暗指奸佞之徒。
二、礦物類中藥(實物名詞)
基本定義:蛇黃是褐鐵礦的結核礦物,别名“蛇含石”。古人誤認為其形成與蛇有關(如蛇腹中或冬眠時口含)。
特性與功效:
- 性狀:呈黃棕色或深棕色,表面粗糙,斷面可見金屬光澤(因含黃鐵礦)。
- 藥效:性寒、味甘苦,具有安神鎮驚、止血止痛的作用,常用于治療癫痫、心悸、外傷出血等。
- 用法:需炮制後入藥,可配伍其他藥材内服或外敷。
補充說明
兩種含義來源不同:成語源于對蛇特性的類比,中藥名則與古代對礦物成因的誤解相關。實際使用時需根據上下文區分。
别人正在浏覽...
辯客獘窦草隸吃穿用度頂骨東牀擇對短壽促命對子戲方諲繁紅扶夾黼帏告天子勾心鬭角紅庚滑規黃秔江泉簡忽見觑驕敵節哀順變酒潮捐牀帳巨筆颶風據實老太爺連扯跟頭禮防離魂鱗湊緑頭罵诃麻粒滿月馬杓明兩男閨蜜排除異己玱玱清漳窮北丘封痊減鋭弊三官堂騷蹤衰條數據庫順風行船宋畫吳冶綏山桃亭伯同牢通文達藝頽挫無頭五幸響徹雲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