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俊辨 ”。雄辯,辯才傑出。《晉書·羊祜傳》:“從甥 王衍 嘗詣祜陳事,辭甚俊辯。”《陳書·新安王伯固傳》:“﹝ 新安王 伯固 ﹞形狀眇小,而俊辯善言論。” 五代 王仁裕 《開元天寶遺事·走丸之辯》:“ 張九齡 善談論,每與賓客議論經旨,滔滔不竭,如下坂走丸也。時人服其俊辯。”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卷九:“ 東坡 平生熟此二書,故其為文橫説豎説,惟意所到,俊辨痛快,無復滞礙。”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四》:“ 雪崖 天性爽朗,胸中落落無宿物;與朋友諧戲,每俊辯橫生。”
“俊辯”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要點綜合解釋: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中的具體用例,可參考《晉書》《鶴林玉露》等來源()。
《俊辯》是一個漢語詞語,它指的是辯論技巧高超、口才出衆的人。這個詞常用于形容那些擅長辯論、能言善辯的人,特别是能夠以巧妙的論證和表達來說服他人的人。
《俊辯》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是「亻」(人的左部),右邊是一個表示語言的「言」字(原字形為「言」字上加蓋)。
根據中華字庫标準字形的計算,「俊辯」共有9畫。
《俊辯》是漢語詞彙的一個非常古老的詞彙,最早出現在《詩經·大雅·小楊》中。而繁體字「俊辨」是在簡化字前使用的一種替代形式。
在古代的漢字書寫中,「俊辯」的寫法略有不同。它們是「俊辨」兩個字分開寫,而且「辨」的右邊多會加上「牛」或「言」旁。
他的辯才超群,堪稱一位《俊辯》的範例。
通過《俊辯》,他成功地說服了觀衆,赢得了比賽。
組詞:俊傑、俊秀、辯才
近義詞:辯論、辯駁、口舌之快
反義詞:笨拙、不善辯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