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睥睨。側目而視。《莊子·馬蹄》:“夫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而馬知介倪。” 陸德明 釋文引 李頤 雲:“介倪,猶睥睨也。” 陳壽昌 《南華真經正義》:“‘介’獨也。馬獨立而怒視也。”一說,介當為“兀”,“兀倪”即“阢隉”,不安貌。見 馬其昶 《莊子故》。或說介為“兀”之訛字,“兀”為“杌”省,“倪”借為“輗”,“杌輗”,謂折毀車輗。見 陳鼓應 《莊子今注今譯》引 馬叙倫 說。
“介倪”是一個古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莊子·馬蹄》中,其含義存在多種解釋,需結合文獻和學術考據綜合理解:
側目而視/睥睨
最主流的解釋來自《莊子·馬蹄》的注釋。陸德明引李頤注“猶睥睨也”(斜眼看人,含傲慢或不滿),陳壽昌《南華真經正義》進一步解釋“馬獨立而怒視也”。
詞源解析
不安貌說
馬其昶《莊子故》認為“介”是“兀”的誤寫,“兀倪”即“阢陧”,形容馬因被束縛而不安。
毀壞車具說
馬叙倫提出“介”為“杌”省寫,“倪”借指“輗”(車轅部件),認為此句描述馬反抗車具的束縛。
部分現代詞典(如)提到“介倪”有“門路、途徑”的引申義,但此用法未見于先秦文獻,可能是後世語義演變或誤植,需謹慎使用。
主要用于解讀《莊子》等古籍中的文意,例如分析“馬知介倪”反映道家對人為束縛的批判,需結合上下文理解馬的抗拒姿态。
介倪是一個漢字詞語,根據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它的意思是指将寶劍從劍鞘中抽出。
介倪的部首是刀,由刀旁和貳構成,它的總筆畫數為9。
介倪最早來源于古代漢字,而繁體字為「介倌」。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有所不同。介倪在古代常以「介抆」表示。
1. 他一抽劍,介倪之時,敵人頓時退卻。
2. 當他輕輕一扣,寶劍從劍鞘中「介倪」而出。
介丘、介舍、引介、介意、介紹等。
拔劍、抽劍。
入鞘。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