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冷風寒氣。《墨子·節用上》:“其為宮室何?以為冬以圉風寒,夏以圉暑雨。” 三國 魏 嵇康 《與阮德如》詩:“君其愛德素,行路慎風寒。”
(2).風邪和寒邪。中醫謂為緻病的兩個因素。亦指因感受冷風寒氣引起的病。《素問·玉機真藏論》:“今風寒客於人,使人毫毛畢直,皮膚閉而為熱。”《老殘遊記續集遺稿》第六回:“不過冒點風寒,一發散就好了。” 周立波 《蓋滿爹》:“ 蓋滿爹 感受了風寒,病倒了,躺在鄉政府的秘書的床上。”
(3).農曆十一月的别稱。 唐 韓愈 《遊青龍寺贈崔大補阙》詩:“須知節候即風寒,幸及亭午猶妍暖。”
風寒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詞語,其解釋需結合不同語境:
一、基本含義 指寒冷的氣候或冷風,常用來描述自然界的低溫環境。例如《文選》中"巢居知風寒"即表達對寒冷環境的感知。
二、中醫術語解釋
病因概念
風寒是風邪與寒邪結合侵襲人體的緻病因素,屬于中醫外感"六淫"中的兩種邪氣。當人體受冷空氣刺激或抵抗力下降時,風與寒共同作用引發病症。
主要症狀
典型表現包括:惡寒發熱(體溫升高但自覺寒冷)、無汗頭痛、鼻塞流清涕、身體酸痛,舌苔薄白等。嚴重時可能伴隨頸部僵硬、脈象浮緊。
病理機制
風寒外邪通過皮膚毛孔入侵,導緻衛陽被遏、肺氣失宣,即人體抵禦外邪的功能受阻。現代醫學認為可能與低溫環境下免疫力下降、病原體入侵有關。
三、治療與預防 中醫主張辛溫解表原則,常用麻黃湯、桂枝湯等方劑發汗驅寒。日常可通過增添衣物、艾灸大椎穴、飲用姜茶等方式預防。
注意:在醫學語境中,"風寒"特指特定證型,需與"風熱感冒"區分;日常用語則泛指寒冷天氣,二者不可混淆。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