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台吉的意思、台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台吉的解釋

舊時 蒙古 王公的爵位名號。後亦用作軍銜和行政區長官的稱號。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記辛亥敗兵事》:“ 噶 ( 噶爾丹策零 )少年聰黠……諸台吉樂為之用。”


古時 蒙古 貴族的稱號。源出漢語“太子”。 成吉思汗 時隻用于皇子,後來漸成為 成吉思汗 後裔的通稱。 清 朝沿用其名作為封爵之一,在王、貝勒、貝子、公之下,分四等,以封贈 蒙古 及西北邊疆某些民族的貴族首領。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話》卷一:“一二等臺吉,許以一子襲職外,餘子概為四品。” 章炳麟 《************解》:“至于 蒙古 ,戈壁曼延……即不得不張幕而處,其王與臺吉輩,雖有寝室,而不可遍及烝民。”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台吉(tái jí)是源自蒙古語的漢語借詞,曆史上特指蒙古、新疆等地區貴族首領的爵位稱號,後成為清代對蒙古、回部貴族封爵的統稱。其釋義與曆史演變如下:


一、漢語詞典釋義

  1. 基本含義

    台吉指蒙古部落中貴族或首領的稱號,相當于“王子”“貴族”。清代将其納入官制體系,作為授予蒙古、回部(新疆)上層人物的爵位名稱,地位低于“貝勒”,高于“輔國公”。

    例:《清史稿·職官志》載:“蒙古各旗劄薩克之子弟,封台吉、塔布囊有差。”

  2. 詞源考據

    該詞源于蒙古語“ᠲᠠᠢᠢᠵᠢ”(tayiǰi),意為“太子”或“王室後裔”,後借入滿語(taidzi),漢譯為“台吉”。


二、曆史制度中的分級

清代将台吉分為四等,按血緣與功績授予:

  1. 一等台吉:通常授予部落首領直系後裔。
  2. 二等至四等台吉:依據世系或軍功逐級劃分,可世襲。

    注:回部(維吾爾族)貴族稱“台吉”者,地位與蒙古台吉相當。


三、現代使用與延伸

現代漢語中,“台吉”主要用于曆史文獻或民族文化研究,偶見于地名(如内蒙古“台吉營鄉”),保留其貴族封爵的語義色彩。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商務印書館,2020年,“台吉”詞條。
  2. 《清史稿·職官志》,中華書局點校本,1977年。
  3. 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蒙古族通史》,民族出版社,2003年。

    參見清代官修《欽定大清會典》關于封爵制度的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

“台吉”是曆史上蒙古貴族的重要稱號,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時期有所演變,以下是詳細解釋:

  1. 詞源與起源
    “台吉”源于漢語“太子”或“王太弟”,最初在成吉思汗時期專用于皇子,後逐漸成為黃金家族(成吉思汗後裔)的通稱。這一稱號也用于蒙古部落首領,黃金家族女婿身份的首領則稱“塔布囊”。

  2. 清朝時期的制度
    清朝沿用“台吉”作為蒙古及西北邊疆民族的封爵名,位次輔國公,分四等:一等至四等台吉,分别對應一品至四品官階。其地位在王、貝勒、貝子、公之下,主要用于封贈貴族首領。

  3. 擴展含義與别稱
    除爵位外,“台吉”也被用作軍銜和行政區長官的稱號。部分蒙古人會在稱號前加“紅”或“黃”等詞,形成如“洪台吉”“渾台吉”等變體。

  4. 字面意義與象征
    從漢字構成看,“台”指高台(象征地位),“吉”為吉祥,組合後隱含“尊貴且吉祥”之意,但實際應用中更側重其政治與身份屬性。

以上信息綜合自多源,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相關曆史文獻或清代典章制度記錄。

别人正在浏覽...

艾服白幍八及變革别屯廠史疢疾陳疴蟲蠧俶辰辭窮荻葓抖顫杜門自絕多寶塔碑惡事行千裡放寬非儀負材任氣勾釘瓜瓣乖遇官食鼓桴賀朔紅牆兼愛無私薦擢接種兢惶靜簡盡日窮夜究盡骥子龍文柳葉鸾孤鳳隻迷下蔡拿搪能臣潛包欠欠答答绮粲漆工慶笑凄悄羣迷賞附身不由己素馔太皇恬言柔舌鐵石完名全節玩視五行八作無偏無陂向壁虛造痟癢逍遙自在稀裡呼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