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moist]
(2) [土壤、空氣等] 潮濕而潤澤的;濕潤
清晨,一切都沉浸在潤濕的霧氣裡
(3) 沾濕;浸濕
小雨潤濕了她的長發
(1).潮濕;濕潤。《逸周書·文傳》:“土可犯材,可蓄潤濕。”《墨子·辭過》:“古之民,未知為宮室,時就陵阜而居,穴而處,下潤濕傷民,故聖王作為宮室。” 茅盾 《子夜》八:“同時幻象在他潤濕的眼前浮起來:那嬌紅的竟不是杜鵑,而是他女兒的笑靥。”
(2).使濕潤。 巴金 《滅亡》第四章:“我要用我底真誠的、純潔的愛底眼淚來潤濕它。”
“潤濕”是一個漢語動詞,其核心含義是指使物體表面或内部緩慢地、溫和地吸收水分或液體,從而變得潮濕或濕潤。它強調的是一種溫和、逐漸滲透的過程,而非猛烈或大量的浸透。以下是其詳細釋義及用法:
使物體微潮或濕潤
指用少量液體(如水、油等)使幹燥的物體表面或内部變得潮濕。例如:“春雨潤濕了泥土”、“用濕布潤濕紙張便于粘貼”。
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2016年,第1118頁。
液體緩慢滲透的過程
描述液體逐漸滲入多孔物質(如土壤、布料、木材)的物理現象。例如:“墨水潤濕了宣紙,形成柔暈染效果”。
來源:《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年,第6卷第135頁。
情感或氛圍的含蓄浸潤
在文學中常比喻情感、氛圍等潛移默化的影響。例如:“離别的憂傷潤濕了她的眼眶”、“夜色潤濕了寂靜的村莊”。
來源:《文學描寫辭典》中國青年出版社,1982年,第304頁。
溫和不露痕迹的修飾
用于形容語言、文字等細膩自然的修飾效果。例如:“他的文字如細雨潤濕心田,毫無雕琢痕迹”。
來源:《修辭學發凡》複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89頁。
潤濕的詳細解釋如下:
形容詞用法
指物體表面或環境中含有適度水分,呈現潮濕、濕潤的狀态。例如:“清晨的霧氣潤濕了空氣”。
反義詞:幹涸(如幹燥的土壤)。
動詞用法
表示通過液體接觸使物體變濕,如“小雨潤濕了她的頭發”。
在物理學中,潤濕指液體在固體表面擴展的現象,涉及以下核心概念:
潤濕既可描述自然狀态(如濕潤的空氣),也可指主動行為(如沾濕物體),并廣泛應用于科學和文學領域。如需進一步了解物理學中的潤濕模型,可參考搜狗百科(來源6)。
安卧懊侬歌霸業比肩接迹慚皇道號電烙鐵額名方帳煩疑飛屍奉土剛峭幹說詭道後悔莫及灰撲撲近侍九過醵宴開講刊闆抗逆寇戰昆仲老悴留馬鸾骞鶴舞木舶嚬眉姘人鋪床蹼辣千岩競秀喬妝打扮輕佻侵侮氣俠逡逡柔然三尺水設泭聖語沈暝申行試春十二時使介適士蜀子四部衆私有觀念宿廬所之坦率天咎踢圓晩父下贲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