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gold star;planet Venus] 黃昏時出現在西方天空的金星的名稱——亦稱“太白”
東有啟明,西有 長庚。——《詩·小雅·大東》
(1).亦作“ 長賡 ”、“ 長更 ”。古代指傍晚出現在西方天空的金星。亦名太白星、明星。《詩·小雅·大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 毛 傳:“日旦出謂明星為啟明,日既入謂明星為長庚。”《書·益稷》“乃賡載歌” 唐 孔穎達 疏引作“西有長賡”。《史記·天官書》“察日行以處位太白” 司馬貞 索隱引《韓詩》:“太白晨出東方為啟明,昏見西方為長庚。”《漢書·禮樂志》“寒星不忒況皇章” 顔師古 注引 晉 晉灼 曰:“言長更星終始不改其光,神永以此明賜君也。” 宋 蘇轼 《和陶<貧士>》之一:“長庚與殘月,耿耿如相依。”
(2).彗星之屬。古代以為主兵戈。《史記·天官書》:“長庚,如一匹布著天。此星見,兵起。” 明 淩稚隆 《<史記>評林》卷二七:“其他妖星如匹布著天,亦主兵,亦名長庚,然非太白也。”
長庚,漢語詞彙,主要有以下含義:
指傍晚出現在西方天空的金星: 這是“長庚”最核心的天文學含義。在中國古代天文學和星象觀測中,金星因其異常明亮且在黎明前或黃昏後可見而被特别注意。當它在日落之後出現在西方天空時,就被稱為“長庚”(意為“漫長的黃昏”或“黃昏的延續者”)。與之相對,當它在日出之前出現在東方天空時,則被稱為“啟明”(意為“開啟黎明者”)。盡管是同一顆行星(金星),但古人根據其出現的時間和方位賦予了它兩個不同的名字。
借指黃昏或傍晚時分: 由于“長庚”星的出現标志着黃昏的開始,因此這個詞也常被用來借代黃昏或傍晚這個時間段。在古代詩文中,這種用法很常見,用以描繪黃昏時分的景象或氛圍。
文學意象與文化象征:
詞源與文化背景: “長庚”一詞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詩經》。《詩經·小雅·大東》有雲:“東有啟明,西有長庚。” 這是對金星在不同時間、不同方位出現的經典描述,奠定了“長庚”作為昏星指代的基礎。後世文學作品,如李白的“夜坐寒燈連曉月,行吟清露滴長庚”,也延續了這一意象。
《詩經·小雅·大東》: 維天有漢,監亦有光。 跂彼織女,終日七襄。 雖則七襄,不成報章。 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東有啟明,西有長庚。 有捄天畢,載施之行。
“長庚”是一個承載着豐富天文知識和文化内涵的古漢語詞彙。其本義指黃昏時分出現在西方天空的金星,由此引申指黃昏時分本身,并在文學創作中發展出象征光明(于暮色中)、時光流逝、人生暮年等意象。其淵源可上溯至《詩經》,是中國古代天文觀測與詩意表達相結合的産物。
參考來源:
“長庚”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漢語詞彙,其核心解釋如下:
金星别稱
指黃昏時出現在西方天空的金星,與清晨東方出現的“啟明”同為金星的古稱。這一說法最早見于《詩經·小雅·大東》:“東有啟明,西有長庚”,說明古人根據金星出現的時間和方位賦予不同名稱。
星象象征
部分文獻提到“長庚”在古代被視為兵戈之兆,如《史記·天官書》記載其出現預示戰事,但此說法權威性較低,多見于文學性描述。
彗星古稱
少數文獻(如、11)提到“長庚”為彗星别名,但需注意這類記載多與民間傳說或非權威解讀相關。
姓名寓意
作為人名時,“長”象征長久、卓越,“庚”取自天幹第七位,組合寓意長壽、智慧與成功。
核心詞義:古代對黃昏時分西方金星的稱謂,源自《詩經》。其他含義多為引申或文學化表達,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百念蚌淚半掐鞭警癟子冰槃蛃魚避俗趨新不諧當布旨澄空城陵矶秤铊楚漢道會大社大小杜大宛馬打棗竿點行抵債對冊高閑各各宮筵掴搭谷山硯浩然巾涸落恒醫黃道十二宮校書箋進退路窮揩布類例量子力學胪歡面命耳提僻絶劈殺牆角遣信潛形竊取三竿少字神工鬼力轼怒鼃失宜死勁思維送往視居聳揖談宗停火亭子間五禽嬉武直翔嬉仙井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