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門頌》是東漢時期著名的隸書摩崖石刻,具有重要的書法藝術和曆史研究價值。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基本信息
全稱《漢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又稱《楊孟文頌》。刻于東漢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由漢中太守王升撰文,表彰司隸校尉楊孟文多次奏請修複褒斜道(連接陝西與四川的古棧道)的功績。原石刻位于陝西褒城(今漢中市褒城鎮)褒斜道南端石門隧道西壁,通高261厘米,寬205厘米,全文共655字,分22行刻寫。
書法藝術特色
其隸書風格被譽為“奇縱恣肆,勁挺有緻”,因筆畫舒展自由、章法錯落,有“隸中草書”之稱。部分文字(如“命”“升”等)垂筆特長,在漢隸中罕見,整體布局縱成行、橫無列,展現不拘一格的灑脫氣質。
曆史與文化價值
注:部分網頁(如)提到的《全唐詩》相關内容存在明顯錯誤,《石門頌》為東漢石刻,與唐詩無關,需以權威來源為準。
《石門頌》是一首古代頌歌,歌頌了石門的壯麗景色和曆史文化意義。這首頌歌贊美了石門的獨特之處,表達了對大自然的敬畏和景觀之美的贊歎。
《石門頌》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石”和“門”。其中,“石”作為一個部首,表示與石頭有關的事物;而“門”作為一個部首,表示與門有關的事物。
《石門頌》一共有7個筆畫,其中“石”部分占據3個筆畫,而“門”部分占據4個筆畫。
《石門頌》最早出現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具體的來源已經無法追溯到具體的曆史時期。它在一些古籍中被記錄下來,傳承至今。
《石門頌》在繁體中文中的寫法為「石門頌」。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雖然《石門頌》的字形與現代稍有不同,但整體上仍然能夠辨認出來。這體現了漢字的傳承和演變。
「石門巍峨,巍峨如山。」
1. 石門洞(shí mén dòng):指石門内部的洞穴。
2. 石門壁(shí mén bì):指石門的牆壁。
3. 石門山(shí mén shān):指環繞石門的山脈。
1. 石門贊(shí mén zàn)
2. 石門歌(shí mén gē)
3. 石門頌贊(shí mén sòng zàn)
沒有特定的反義詞可以與《石門頌》對應。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