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龍山會的意思、龍山會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龍山會的解釋

《晉書·孟嘉傳》載,九月九日, 桓溫 曾大聚佐僚于 龍山 。後遂以“龍山會”稱重陽登高聚會。 唐 朱灣 《九日登青山》詩:“想見 龍山 會,良辰亦似今。” 唐 趙嘏 《重陽日寄韋舍人》詩:“不知是日 龍山 會,誰是風流落帽人。” 宋 吳則禮 《滿庭芳·九日》詞:“想見征西舊事, 龍山 會,賓主俱豪。”亦作“ 龍山佳會 ”。 宋 周紫芝 《品令》詞:“休説 龍山 佳會,此情不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龍山會"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曆史文化内涵的典故用語,其核心含義指代重陽節期間文人雅士的登高聚會。該詞源自東晉名士孟嘉的轶事,《晉書·孟嘉傳》記載桓溫于九月九日設宴龍山,宴席間孟嘉的帽子被風吹落而不覺,仍與賓客酬答如流,展現出魏晉名士風流自適的風度。這一典故在唐代成為詩歌創作的常見題材,如李白《九日》中"落帽醉山月,空歌懷友生"即化用此典。

從詞義演變來看,"龍山會"包含三層内涵:其一指重陽登高宴飲的節令習俗,其二象征文人雅集的文化傳統,其三隱喻超然物外的處世态度。宋代《太平禦覽》将之列為重陽典故範本,明清時期更擴展為泛指文人聚會,如《紅樓夢》三十八回即以"龍山會"描繪大觀園詩社活動。

該典故在漢語詞典中的釋義需注意兩點地域特征:一是指代江漢平原的龍山(今湖北江陵)原址,二是與山西太原龍山、湖南龍山等重陽登高地形成文化互文。《漢語大詞典》将其歸類為"歲時風俗類"典故詞,建議釋義時标注《晉書》《藝文類聚》等古籍出處,并關聯王勃《九日》等詩詞用例,以增強釋義的學術深度。

網絡擴展解釋

“龍山會”在不同語境中有兩種主要含義,需結合曆史背景和具體使用場景理解:

一、重陽登高聚會的典故(文學及曆史含義)

  1. 詞源背景
    源自《晉書·孟嘉傳》記載:東晉時期,名士孟嘉隨征西大将軍桓溫于九月九日重陽節在龍山(今湖北江陵)舉行盛大聚會,期間發生“孟嘉落帽”的轶事。

  2. 詞義演變
    唐宋時期成為詩詞中“重陽節”的雅稱,如唐代趙嘏《重陽日寄韋舍人》中“龍山會”即指代重陽聚會。宋代詞牌《龍山會》也以此為典故創作。

  3. 應用場景
    多用于文學創作,形容文人雅集或節慶活動,如宋代吳則禮詞中“賓主俱豪”即呼應此意象。


二、近代革命會議(特定曆史事件)

  1. 事件背景
    1947年2月,中共閩浙贛區黨委在福建閩侯荊溪鎮桃田村召開秘密會議(史稱“龍山會議”),制定城市工作方針,配合農村遊擊戰争。

  2. 曆史意義
    會議确立了“城市為農村服務”的戰略,推動福建20多個縣市建立黨組織,發展武裝力量,為解放戰争勝利奠定基礎。


總結區别

類型 核心内涵 典型文獻/事件
文學典故 重陽雅集、名士風流 唐宋詩詞、詞牌《龍山會》
革命會議 戰略部署、組織發展 福建黨史、城工部史料

建議結合上下文判斷具體指向,文學場景多指前者,近現代史語境則側重後者。

别人正在浏覽...

拜天地背地冰筍策策暢好是長雄詞職篡叛道慰燈盞低切對外貿易區鵝翎發鼓豐颀風燭草露佛幌輔志搞笑棺椑龜龍麟鳳遑安回溯火塔子醬坊嚼用極軌具寮軍棍口糧框子流離遇合龍蟠鳗絲名不副實鳴呶明賢凝煙普濟群生薔薇水輕煤全篇燃臍侍胡事局識破四廟宿見素絲羔羊田土拖漢精未齒翁媪午後無念污殺詳情相傷枭桀洗耳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