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门颂》是东汉时期著名的隶书摩崖石刻,具有重要的书法艺术和历史研究价值。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信息
全称《汉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刻于东汉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由汉中太守王升撰文,表彰司隶校尉杨孟文多次奏请修复褒斜道(连接陕西与四川的古栈道)的功绩。原石刻位于陕西褒城(今汉中市褒城镇)褒斜道南端石门隧道西壁,通高261厘米,宽205厘米,全文共655字,分22行刻写。
书法艺术特色
其隶书风格被誉为“奇纵恣肆,劲挺有致”,因笔画舒展自由、章法错落,有“隶中草书”之称。部分文字(如“命”“升”等)垂笔特长,在汉隶中罕见,整体布局纵成行、横无列,展现不拘一格的洒脱气质。
历史与文化价值
注:部分网页(如)提到的《全唐诗》相关内容存在明显错误,《石门颂》为东汉石刻,与唐诗无关,需以权威来源为准。
《石门颂》是一首古代颂歌,歌颂了石门的壮丽景色和历史文化意义。这首颂歌赞美了石门的独特之处,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景观之美的赞叹。
《石门颂》可以拆分为两个部首:“石”和“门”。其中,“石”作为一个部首,表示与石头有关的事物;而“门”作为一个部首,表示与门有关的事物。
《石门颂》一共有7个笔画,其中“石”部分占据3个笔画,而“门”部分占据4个笔画。
《石门颂》最早出现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具体的来源已经无法追溯到具体的历史时期。它在一些古籍中被记录下来,传承至今。
《石门颂》在繁体中文中的写法为「石門頌」。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虽然《石门颂》的字形与现代稍有不同,但整体上仍然能够辨认出来。这体现了汉字的传承和演变。
「石门巍峨,巍峨如山。」
1. 石门洞(shí mén dòng):指石门内部的洞穴。
2. 石门壁(shí mén bì):指石门的墙壁。
3. 石门山(shí mén shān):指环绕石门的山脉。
1. 石门赞(shí mén zàn)
2. 石门歌(shí mén gē)
3. 石门颂赞(shí mén sòng zàn)
没有特定的反义词可以与《石门颂》对应。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