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儆省的意思、儆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儆省的解釋

[alert] 使人覺悟;反省

詳細解釋

警誡省悟。 明 李贽 《複焦弱侯書》:“ 丁公 此舉大快人意,大快生平,亦大有功於朝廷矣。從此大有儆省,大有震懼,不敢慢法以自作殃,何可當哉此疏也邪!”《東周列國志》第八二回:“王不知儆省,必有身弑國亡之禍。”《明史·宋纁傳》:“言官極論得失,要使人主動心;縱罪及言官,上意猶有所儆省。”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詞訟》:“榜其罪,使遠邇所共聞,所以興其儆省之念,知其所惡而勿為。”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儆省(jǐng xǐng)是漢語中一個具有警示與反省雙重含義的文言詞彙,其釋義如下:

一、核心釋義

  1. 警戒與醒悟

    指通過外部警示促使自我反省,達到醒悟、改正的目的。

    《漢語大詞典》:強調“因受告誡而省察”,如清代文獻中“以儆省愚頑”即通過懲戒使人覺悟。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釋義為“警惕并反省”,突出對過失的自我檢視。

  2. 構詞溯源

    • 儆:本義為“戒備、警示”,《說文解字》注“戒也”。
    • 省:意為“内察、反思”,《論語·學而》有“吾日三省吾身”之典。

      二字合成後,強化了“由外警至内悟”的動态過程。

二、文獻佐證

  1. 《清史稿·禮志》

    “頒訓谕以儆省臣民”,體現官方通過訓導引導民衆自省。

  2.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儆省未遑,而傾覆隨之”,警示若不及時反省則招緻禍患。

三、近義辨析

權威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3. 《說文解字注》(中華書局)
  4. 《清史稿》(中華書局點校本)
  5. 章炳麟《駁康有為論革命書》(收錄于《章太炎全集》)

(注:因古籍原文無直接網絡鍊接,文獻來源标注出版社版本信息以符合學術引用規範。)

網絡擴展解釋

“儆省”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為jǐng xǐng,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基本含義

“儆省”由“儆”(警戒、戒備)和“省”(反省、省察)組成,意為通過警惕和反思引以為戒,避免重複犯錯。


詳細解釋

  1. 詞義核心

    • 儆:強調對外界危險或錯誤的警覺,如“儆戒”“懲一儆百”。
    • 省:指對自身行為的反思與修正,如“反省”“内省”。
      合起來表示“既保持對外界的警惕,又注重自我修正”。
  2. 語境用法

    • 多用于勸誡他人或自我警示,常見于正式文書或曆史典籍。例如:
      • 《明史》提到“上意猶有所儆省”,指君主通過反思有所覺悟。
      • 《元史》中“力行善政,亦冀陛下謹慎修德”強調以儆省推動善政。

例句與出處


“儆省”融合了對外界風險的警覺與對内在行為的反思,是中華文化中“知行合一”思想的體現,常用于強調以史為鑒、自我修正的重要性。

别人正在浏覽...

儤賀枹木履碑陰飙離别怨碧天避謝長爵嘲诨城幹伧陋谠言撢子丁亥笃傉耳邊風翻觔鬥封篆幹裂海蝕豢養禍孽澗茶角鹿絜臯節片稽覈嵇劉懼選柯亭笛口糜口是心非攔子馬老湯梨花凍磷光[現象]爐峰迷丢答都嘔心遣欲起急氣溫容刀如獲至寶僧史閃倏審參詩籌石蘭誓死不貳檀的糖舌蜜口同族兔子僞托甕中之鼈現身説法嚣濁